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顯示具有 基督教與社會關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督教與社會關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日

訪問:基督徒大學生與社會關懷

 1記:記者 (來自浸會大學基督徒團契)
關:關啟文博士

記:你是否認同香港基督徒大專生的視野只局限在教會內呢?原因何在?

關:基本上認同。導致視野狹窄的原因大概有三個。第一,香港基督徒生活在資本主義濃厚的商業社會,難免感染到重視個人利益的觀念。第二,我們不可忽略‘各自修行’這中國傳統思想對香港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兩個因素營造了一個漠視社會問題的風氣,處身在此的基督徒很自然會遭受其害。第三,香港教會在基要派【註一】的主導下,恐怕自由派所提倡的信仰責任(積極關心世界問題)會導致‘社會福音’【註二】的萌生而替代了他們所堅持的一套信仰原則(著重個人靈性修養及強調耶穌救贖為唯一的信仰中心),故它們對此信仰責任非常低調。這巨大抗拒的心態塑造了一個基督徒安於教會生活的局面,亦使信仰本應有的解放潛力(Liberating Power)不能發揮出來。

2013年4月2日

教會應如何關心社會?


「應如何關社」的爭論

在關心社會的信徒中,對如何走社關路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以爭取公義為主要目標,認為當前急務是社會民主化、推動人權自由和用法例保護弱勢群體。另一些基督徒卻認為香港社會現在的危機是人權自由的濫用、道德標準低落和家庭的解體,所以教會最要緊的是致力維護健全的價值觀和重建社群。

這兩種關社信徒其實偶爾也有互相埋怨,這樣做是過分重視個人倫理的問題,但基督徒關社時應更重視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如貧窮);二、何秀蘭因八百多票之差敗於蔡素玉,有人認為保守教會團體也要負上責任,並指出:把同性戀變成單一議題的做法,會削弱民主運動,使保皇黨坐大。這也類似美國保守教會的做法:基於布殊的道德信念把他送上美國總統的「寶座」,但這最後只會禍害國際社會(如伊拉克戰爭)!

由於我也有公開提倡信徒應考慮參選人的道德信念,我在這裡作點澄清。我認為兩種路線不一定完全對立,不用各走極端,基督徒不應對民主人權漠不關心,但也不應把民主人權當作「上帝」。我們要尋索第三條平衡民主人權自由、道德和社群的路。我欣賞關心香港民主發展的基督徒(雖然看法不盡相同) ,本文的目的是激發更多的討論。

2013年3月24日

宗教與黑奴解放──威伯福斯的偉大成就

關啟文,宗教與社會
 
最近在西方有無神論的熱潮,不少學者和作家對宗教口誅筆伐,如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2006年出版的《上帝的幻象》(God Delusion) ,和最近美國作家希珍斯(Christopher Hitchens)的《上帝並不偉大──為何宗教毒害了所有事物》(God is Not Great: Why Religion Poisons Everything) ,都是暢銷書。類似的無神論作者還有Sam HarrisDaniel Dennett等。他們不單認為宗教是反科學的迷信,更批評宗教是邪惡和有害的。例如道金斯在20061月為英國的電視台(Channel 4) 主持了兩集節目,叫萬惡之源(The Root of All Evil) ,全面攻擊宗教。


本文無意說宗教都是好的。正正因為宗教的定義含糊,現象也非常多元和複雜,實在難以一概而論,任何一刀切地說宗教是好或是壞的斷言都難以成立。然而一些文化人往往提倡「宗教都是有害的」角色定型(例如特別喜愛談中世紀的黑暗) ,所以我想透過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展現宗教與社會的關係的複雜性

 

2007年11月16日

社會公義vs道德改革?從《奇異恩典》談起


近期在港上影的電影《奇異恩典》,談到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他堅忍不拔,努力了近五十年。最後在1807年(剛好200年前) 爭取到奴隸販賣的禁止,和1833年解放奴隸法案的通過。威伯福斯是人權運動的先驅(爭取所有人不受奴役的人權),而按今天的看法,關心公義和貧窮問題的「前衛」派往往與關心道德和家庭價值的「保守」派格格不入,甚或勢成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