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顯示具有 家庭價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家庭價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5日

一家三口玩「3P」(三人性愛) ,其樂融融?

關啟文

世事往往比小說令人難以置信,試看以下真人真事:高雄市一名十五歲的少女,被父母強制玩「三P」性愛遊戲達三年之久,該少女十二歲時,有一天晚上被叫進臥室看她父母做愛,她不想看,但被強制留在房間內,稍後遭父親性侵害,從此父母便經常要求她一起參與做愛,當時年紀小不敢反抗,直至去年十二月她忍無可忍,離家出走。(台灣《聯合報》315日報導)

這種事件叫人欷歔,想起那女孩一生要背負的傷痛令人心痛。為甚麼這種事會在現實發生?這悲劇與一般家庭中的性侵犯大為不同,在很多方面是聞所未聞的。通常侵犯女兒的只是父親,母親並不知情。有時母親聽到後不肯相信,又或者她不想家庭破裂,所以阻止女兒把事情張揚。但我還未聽過母親會很樂意看到女兒被父親侵犯。

THE FRAGMENTING HONG KONG FAMILY AND NEW IDEOLOGIES OF THE FAMILY-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BRENDA ALMOND

Kai-man Kwan

I thoroughly enjoy Professor Brenda Almond’s paper on “CONFLICTING IDEOLOGIES OF THE FAMILY: IS THE FAMILY JUST A SOCIAL CONSTRUCT?” The difficulty for me as a respondent is to find a single statement to disagree, and in the end I fail to do so. So in this response, I mainly elaborate some central themes of her paper from my perspective, and place the discussion in our context, the HK society.

The Fragmenting HK Family
Prof. Almo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is fragmenting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Unfortunately, HK is following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societies in this aspect. Moreover, it seems to have “achieved” in several decades what takes the West several centuries to “achieve.”

Some data about the HK family. Fewer & fewer people get marry. In  1990, the number of marriages is 47,168, but the figure drops to 31,287 in 1999, a decrease by about one-third in just a decade. Divorce statistics continue to rise, more than five-fold in last two decades.  The number of divorce cases in 1990 is 5,551 but in 2001 it has reached 13,488. The divorce rate amounts to 42.2%. In this aspect, as in many other aspects, HK has caught up with the most modernized societies!

Naturally, the number of single parent household & the number of births outside wedlock have risen dramatically. The problem of family violence has also worsened - from 1997 to 2001, the number of cases has almost doubled (rising from 1200 to 2370). The reproductive rate in HK is almost one of the lowest among the whole world, less than one child per couple. The government is now closing down primary schools because of this. I have watched a documentary about a couple in HK. They deliberately refuse to bear children because they think raising children would take a lot of money & energy. However, they do not find it difficult to take care of thirteen cats in their home.

向天職說得──三個月大女嬰餓死的悲劇

相片來源: 太陽報,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00512/00405_001.html
關啟文

幾個月前曾看到政府的一個反吸毒廣告,其口號是「向毒品說不,向天職說得」。這口號的前半大家已耳熟能詳,但後半則是新加上去的,我那時已知道這個廣告壽命不會長,因為「天職」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已基本上失落了。從近期的一個悲劇可以看到。

2010529日的《明報》的港聞(〈餓死3月大女  父母囚6年〉) 報道,22歲的黃子聰與較他年長十年的女友張寶珊同居,2009年生下黃雪儀,體重有2.89千克,但三個月後活活餓死,體重有2.68千克,死時胸骨清晰可見,體內脂肪幾近全流失。

我們提倡開明的家庭價值──回應杜振豪的質疑

關啟文 (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86日的《明報》刊登了「維護家庭宣言」,性文化學會是發起組織之一,謝謝杜振豪君在〈維護家庭 維護什麼〉(《明報》87)的批評。我作點回應。

我們提倡開明的家庭價值
杜君質疑我們的家庭價值「狹隘」。讓我們澄清:我們不盲從傳統,接受女性主義對父權家庭的批評,反對婚姻內男女不平等,和支持婦女參與公共領域。若要鞏固家庭,經濟和制度的因素要考慮,如家庭友善的工作制度,然而婚姻文化的更新同樣重要。家庭非常重要,但美好社會也需公義和基本人權保障。保障家庭時不應促進經濟不平等和種族主義。不同家庭之間與家庭之內的平等,同樣重要。

再思公民社會與家庭:回應徐承恩


求同存異
謝謝徐承恩在〈公民社會需要怎樣的家庭〉對我們的批評(08819日的《明報》) ,我們欣喜他在幾點上與我們意見相同,如「家庭仍是構成現代社會的基本單位」、「優良的公共文化與較保守的家庭倫理,並不一定互相排斥。」其實我們也同意「不能為維護家庭不惜一切」和「建設公民社會,需要家庭的力量,卻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家庭之上。」若徐君認為我們否定這兩點,則是誤解。

然而他認為我們「對家庭及公民社會的見解流於簡化。」甚至說「維護家庭人士歇斯底里的態度,則已對公共文化造成損害。」這些批評或許也流於簡化,甚或是誇大失實的指控。

維護家庭=道德主義?──回應明婉儀(Short version)

關啟文

明婉儀在〈中秋節談《家好月圓》〉[下稱「明文」]中提出「《家好月圓》是主流電視文化對八月六日〈維護家庭宣言〉很含蓄的反駁。」,並特別就筆者的《我們提倡開明
的家庭價值──回應杜振豪的質疑》一文[下稱「關文」] <http://www.sexculture.org.hk/declaration/080820_familyvalue.pdf>)提出批評,(見《論壇》914日。)她的主要批評是「維護家庭」的人犯了道德主義的毛病,因而不能理解和幫助有血有肉的家庭。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我認為明文值得教會細心聆聽。

2014年3月31日

結婚證書一張:所為何事?

轉載自基督教週報第 2003 期(2003 1 12 日) ◎ 真情真性 ◎ 關啟文
基督徒在現代社會中要持守對婚姻的信念殊非易事,因為畢竟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實在有點逆流而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味道。其中一個巨大衝擊就是同居的普遍化,以美國為例,最近統計資料顯示,有四百萬對男女同居,是一九七年的數字的八倍。
我手頭沒有香港的數字,但香港在文化方面對一向西方亦步亦趨,情況應相差不遠,我的親友中亦有曾同居的。結婚已不再是唯一選擇,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同居和結婚沒有分別,前者所沒有的只是一紙婚書而已︱若然真的兩情相悅,又豈在乎少了一張紙?這種看法儼然是不言而喻的「常識」,但真的如此嗎?

2014年2月24日

維護家庭=道德主義?──回應明婉儀

明婉儀在〈中秋節談《家好月圓》〉[下稱「明文」]中提出「《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是主流電視文化對八月六日〈維護家庭宣言〉很含蓄的反駁。」,並特別就筆者的《我們提倡開明
的家庭價值──回應杜振豪的質疑》一文[下稱「關文」] )提出好些批評,(見《時代論壇》08914日。)我基本上沒看過《家好月圓》,所以不能就著她提到的情節回應,就我所理解,她的主要批評是我們這些「維護家庭」的人犯了道德主義的毛病,因而不能理解和幫助有血有肉且複雜的家庭,而且也對多元的家庭形式構成壓力甚或危害。我細心閱讀明文後,有不少困惑的感覺,因為不少她批評的,也是我反對的,而不少她提倡的,也是我贊成的。為了清除不必要的誤解,我首先清楚指出我們同意的地方,然後再就著一些分歧作出回應。雖然我們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我認為明文提出很多發人深省的問題,值得社會和教會細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