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4年11月11日

人生意義與享樂主義/消費主義──與九十後大學生對話

最近幾年我每個學期都要在浸會大學教一門課叫《真理與意義的追尋》(RELI 1005 Quest for Truth and Meaning) ,主要是向未接觸過哲學和宗教研究的同學介紹這兩門學科,班上同學大多是大一和大二的學生,都是九十後吧。我這課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刺激同學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其中一個課題就是探討享樂主義能否為人生意義提供圓滿的答案。我會在課堂上給同學一些問題紙,而之後我也會提供回答。出乎意料,享樂主義的課題激發起不少回享,有些也叫我驚訝。有時我們感到當今新世代不會思索人生意義這麼「老土」的問題,但事實上不少大學生都有真誠和深刻的反省。一個同學坦承他一感到疲倦就會叫的士,似乎有點浪費;另一位同學說她也受到化妝品的誘惑,問我如何抵抗這些誘惑。這些同學坦白得可愛。當然,我不一定是解答這些問題的最佳人選,但我感到同學的真誠,和興幸自己能在他們追尋真理與意義的路上,能與他們對話、同行。



以下是2013-14年第二個學期這一班同學的一些問題,及我一些簡短粗疏的回答。與大家分享,希望能讓人更全面明白這一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假如你也有類似的反思和問題,或許在閱讀時你能找到一些共鳴和靈感。

生活方式的反省

我分析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時,我總會播放陳慧琳的《花花世界》,並分析其歌詞,如:「更多更多渴求,會有更多報酬。更高更高享受,為甚麼不追求?」同學對此也有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