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3年9月23日

全球化趨勢中的家庭與基督教倫理

全球化趨勢中的家庭與基督教倫理[1]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


論文摘要: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中,傳統家庭的制度飽受衝擊,這種轉變在每個地方都有其特色,但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人的家庭也沒有例外。本文會分析全球化過程對家庭的衝擊,及從基督教家庭倫理和神學的角度,探討在中國處境更新家庭之路。

2013年9月17日

《女人唔易做》的智慧

關啟文
無線劇集《女人唔易做》在514日(2006年)晚播放大結局,最高收視達41(263萬觀眾),收視率達94%,不單叫座,也引起一些話題,普羅大眾就關心兩位女主角──高Ling(吳美珩) 和海翹(鄧萃雯) ──的最終歸宿。

家庭危機與傳統智慧
這劇集有那麼好的反應,因為它反映了香港現存的家庭危機,使市民深有共鳴。其實劇名也可改作《男人唔易做》或《婚姻/家庭唔易維持》,數據顯示:香港的結婚率一直下降:由1990年的47,168宗減少到1999年的31,287宗。過去20年離婚數字上升超過5倍,2001年的離婚個案達13,488(1990年時只有5,551),離婚率達42.2%。未婚懷孕的數目持續上升(2001年母親的抉擇處理1,412宗,家計會2,563)。單親家庭數目亦相應增加, 家庭暴力和倫常慘劇也頻生。

抽象的數字背後其實不少有血有淚的家庭悲劇,《女人唔易做》用輕鬆手法表達這些掙扎。兩位女主角都經歷婚姻失敗,高Ling較傳統,雖然被前夫出賣,但仍然相信愛情和「一生一世」,竟然碰到一個好男人小齊(林峰),奈何天意弄人,再次以離婚收場,這似乎表達了一個我們心底的懷疑:「美滿婚姻」是否根本只是可望不可即的幻象,無論如何有誠意和努力也無濟於事呢?慶幸的是編劇雖然不忌諱家庭問題,但也給觀眾留下盼望,無線拍了兩個結局,一個大團圓收場,高Ling和小齊再次結婚;另一個結局也為這可能性留下空間。兩位女主角其實都較喜歡大團圓結局,這相信也會是很多市民的選擇,這反映傳統的智慧,我們都明白在現代社會中,要獲得婚姻和家庭的幸福並非容易,但我們仍然相信這是值得追求的。

2013年9月9日

健全家庭是保護孩子的最佳辦法──從虐殺女嬰案談起

關啟文 
虐殺女嬰案使人震驚
雖然近年香港的家庭慘案已不是甚麼新聞,但712日 (2006年)《明報》的一個報導還是使人震驚,一對同居男女在兩個罪名上定罪:虐兒和誤殺女嬰,被判人獄十年。母親招氏是離婚婦人,與前夫育有一名9歲女兒,後來遇到女嬰的父親林氏,「即墮入愛河,共賦同居。」038月,「二人誕下女兒林樂恩(即案中死者)」,家庭經濟拮据,林不滿招氏「亂買東西」,又感到女兒的哭聲令他不勝其煩,而招氏也表示「湊仔好辛苦」。

兩被告「聲稱不忍女兒的哭聲,向女兒施以各種虐打,如林將毛巾塞入女兒口中,甚至把女兒放入雪櫃,其間曾大力搖晃及倒吊她。」而招氏目擊親生女兒被虐待,竟然袖手旁觀!「125日,招發現女兒失去知覺,女兒送院因腦部出血及支氣管炎死亡。」女嬰身上有超過70處傷痕!

這種慘劇不禁叫我們發問:「這樣可怕的事情是如何可能發生的呢?

2013年8月21日

千秋功業──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偉大成就

電影奇異恩典中威伯福斯收集大量支持
廢除黑奴貿易的群眾簽名, 在議院中展示出來

  他們奠立了美好的人性和從政典範
克拉朋聯盟自己的美好典範本身就是令人讚嘆的成就。他們顯示驚人的毅力。威伯福斯堅忍不拔,不斷努力了近五十年。他經常被誹謗,曾經有傳言說威伯福斯聚了一個黑人女子為妻,甚至說他經常打老婆。他那時還是單身!威伯福斯學懂對這些攻擊一笑置之。曾經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他:「我預期看到你被西印度殖民者製成醃肉、被非洲商人做成烤肉,被義大利船長吃到的消息,但是不要氣餒,因為——我會幫你寫墓誌銘!」他甚至兩度遭到埋伏,他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堅持。

威伯福斯與明光社?──道德和文化的關懷

關心社會的基督徒往往分為兩派,「右傾」的通常信仰保守而且關心道德和家庭價值,「左傾」的則信仰開放並且關心公義和貧窮問題。究竟威伯福斯是左傾還是右傾呢?以上二分法對他不適用,他信仰保守但同時富開放精神,他同時關心公義問題和道德價值。他的日記說得明白:「全能的上帝把兩個偉大的目標放在我面前:廢除奴隸買賣和移風易俗(指社會道德)。」公義與道德放在一起,並行不悖。

2013年8月20日

整全使命──威伯福斯的社會關懷和宣教使命

威伯福斯不單解放黑奴,他關懷的事情其實多的是:社會改革,扶貧,教育,慈善,道德重整和宣教,他不會墮入傳福音與社會關懷二元對立的陷阱。他致力彰顯的是耶穌基督那整全的福音──對人的身心靈作出全面關懷。

威伯福斯的社會改革
威伯福斯支持民主改革,例如1809年,他支持禁止售賣議席。當時的法律過於血腥,例如會公開吊死犯人,屍體更公開焚燒,克拉朋聯盟一直反對這些做法。威伯福斯還致力幫助打掃煙囪的孩子,和改善工廠情況─在1802年成功爭取到第一個「工廠法案」。他對其他宗教持寬容態度,例如在1813年爭取天主教徒能進入議會。

路遙知馬力──癈除奴隸販賣的漫長鬥爭

民意的轉向
威伯福斯知道在這場鬥爭中,資料和民意都是關鍵。17875月,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 指威伯福斯和他的同道]的中堅分子Thomas Clarkson已計劃了到英國的大小港口,直接登上奴隸船上去搜集證據。其實他這樣做非常勇敢,不少奴隸販子都並非善男信女。

威伯福斯等四出搜尋虐待奴隸的證據,並用各樣手法將這些事實告知群眾。他們集合聲援人士的簽名,和杯葛由奴隸種植的糖。Clarkson走遍英國的大小市鎮,派發傳單,發起請願,舉行公眾集會,和把支持者人組織成委員會。他們的手法其實相當前衛,到處攪群眾大會在當時可說是激進的呢!

2013年8月19日

被遺忘的英雄──解放黑奴的福音派政治家威伯福斯 (詳盡版)


前言:危機時代中的勇者

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於20071025日在香港公影,這是關於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多數基督徒可能聯想到約翰.紐頓(John Newton)的聖詩,兩者的確有關連,因為威伯福斯在童年時已認識紐頓,而當威伯福斯在1785年皈依上主後,曾想過放棄政治,全時間事奉神,因為他覺得屬靈的事比世俗的事更重要。其中一個鼓勵威伯福斯不要放棄的人就是紐頓 (他本是參與販賣黑奴的,1748年決心信主並痛改前非,39歲那年成為牧師)。他讓威伯福斯明白,上帝要他留在政治界事奉祂。紐頓寫道:「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興起你。」在西方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像威伯福斯這麼被人忽略。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他的名字,與解放美國黑奴的林肯總統的家喻戶曉是極大對比,但他的成就不比林肯低,最少他不用流血,就成功地解放了數以十萬計的黑奴。但要充分評估威伯福斯的成就,先要理解他身處的時代背景。

威伯福斯的召命──英國癈奴運動的興起

Wilberforce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next to Pitt.
This memorial statue,
 by 
Samuel Joseph (1791-1850),
was erected in 1840
 in the north choir aisle.
威伯福斯(1759-1833)對廢奴運動的獻身,也和他的福音信仰分不開。他九歲喪父,母親把他送到他的叔叔在溫布頓的家裡,他年少時在那裡已受到褔音派信仰的影響(George Whitefield的宗教復興),也認識了約翰.紐頓。然而這種影響是短暫的,因為當時上流社會都不喜歡福音派,認為他們是宗教狂熱分子,所以威伯福斯的母親馬上把他帶回Hull,接受更為「正常」的教育,不久,威伯福斯也喪失了他的信仰,只是向著一般的世俗道路進發。

被遺忘的英雄──解放黑奴的福音派政治家威伯福斯


 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是關於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多數基督徒可能聯想到約翰.紐頓(John Newton)的聖詩,兩者的確有關連,因為威伯福斯在童年時已認識紐頓,而當威伯福斯在1785年皈依上主後,曾想過放棄政治,全時間事奉神,因為他覺得“屬靈”的事比“世俗”的事更重要。那個時候其中一個鼓勵威伯福斯不要放棄的人就是紐頓 (他本是參與販賣黑奴的,1748年決心信主並痛改前非,39歲那年成為牧師)。他讓威伯福斯明白,上帝要他留在政治界事奉祂。紐頓寫道:“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興起你。”

2013年8月18日

桑德爾的公民共和主義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可參英文詳盡版:  Michael Sandel’s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

在西方,主流的政治哲學可說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了,近年較能有效地挑戰自由主義的論述霸權的,則首推異軍突起的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著名自由主義者羅爾斯(John Rawls)與著名社群主義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爭辯很有代表性:羅爾斯在1971年出版了《正義論》,鞏固自由主義作為主流論述的地位。[1]桑德爾在1982年的《自由主義和正義的限制》對其作出深入批評,[2]羅爾斯自80年代詮釋自由主義的方向有所改變,重新演繹的成果就是1993年的《政治自由主義》。[3]


Michael Sandel’s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可參中文簡介: 桑德爾的公民共和主義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Kai-man KWAN, 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eralism has long been the dominan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West. However, since the eighties, it has been challenged by communitarian critics like Michael Sandel (1982), Charles Taylor (1985, 1990), Alasdair MacIntyre (1981, 1988, 1990), and Michael Walzer (1983). One typical example of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controversy is the prolonged debate between Michael Sandel, a prominent communitarian, and John Rawls, a leading liberal, which has gone on for nearly thirty years. The earlier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attempts to provide a universalist justification of liberalism,[1] and argues for 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 Sandel, in his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1982), argues that Rawls has presupposed a controversial and defective theory of self-identity: a conception of unencumbered self who can choose to attach to any community at will. Sandel argues instead that personal identity is at least partially constituted by his communal ties and the values he is committed to. Later Rawls moves towards a political conception of liberalism which eschews controversial doctrines, tries to be neutral towards different comprehensive theories, and builds the just political order upon the overlapping consensus alone (Rawls 1980, 1985). This culminates in his Political Liberalism (1993).

2013年8月14日

性解放哲學簡評:性權、性隨便和婦女解放

性革命的性解放哲學
性革命有不少實際的議程,如娼妓合法化、多元化婚姻和取消所有性行為的年齡限制,但最終它的目標是整體社會性倫理的革命:把性愛分家,使性非神聖化,及令社會接受所有性愛表達的形式。不要看輕這種意識形態,不少香港的知識分子都為其提供支持,一些概念(如性權即人權、性交好像握手)經過反覆的傳播,會慢慢滲到一般人腦海中,新一代的語言和思想都在很快改變!教會的性倫理傾向保守,清楚性革命的思想挑戰,可促進教會的反省和更新。此外,知己知彼,才可合理地回應。我在下面就幾點簡略談談性解放的意識形態。

為何人會感到苦悶呢?

關啟文

   你有沒有試過苦悶呢?我相信作為一個現代的都市人,苦悶對你而言應不是完全陌生的,但思想下去,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








2013年7月22日

街頭佈道家傳福音被捕 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再響警號

 

 一名美國佈道者到英國倫敦進行街頭佈道。期間,一名女途人聽到傳道人宣講同性戀是罪,深感被這種「恐同言論」(homophobic speech)冒犯,遂向警察投訴。結果傳道人被帶返警署接受調查,七句鐘後才獲釋。事件再令人關注宗教自由和言論日漸備受威脅。
  米亞諾(Tony Miano)來自洛杉磯,是一位退休副警長。201371日,他隨著Sports Fan Outreach InternationalSFOI,一個專在大型體育賽事會場外佈道的團體)去到倫敦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的會場外宣講福音。當時他的講章是帖撒羅尼迦前書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