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4年2月24日

家庭價值與社會公義

關啟文、馮國強
前言
「培育整全心性,共建健康家庭」是香港性文化學會之夢想和奮鬥;一直以來本會嘗試透過不同的講座、文章、研習組甚至營會,與教會同行、和社會並肩,共塑美善暖意之健康家庭;另一方面,在社會公義方面,本會也覺有可努力的地方,因此香港性文化學會於2007102日(星期二)晚上舉辦「公平貿易與家庭」研習組,由「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創辦人及總監趙善榮主講,探討公平貿易可如何改善國內貧窮及家庭問題,而本文則是建基於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當天對趙善榮的回應而寫成[1],嘗試指出本會在社會公義、家庭價值並兩者關係上面的摸索和基本立場,闡述關心家庭價值與社會公義並非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可以並行不悖、努力兼容和勉力並進者,下文是本會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勾劃,拋磚引玉、還望各方友好指正,豐富和建構相關的討論和實踐。



對家庭價值的批評
香港性文化學會近年致力提倡家庭價值,但我們明白家庭價值也有限制,也願意聆聽批評,例如一位基督徒倫理學家麥當勞(McDonald, ch.3)就提出幾點:
1)      觀點過分簡化:忘記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和家庭也受制於現代社會的結構,如經濟及社會因素。
2)      過重權威和從上而下的模式:有壓制性,愛與權力掛鉤,順從與懲罰掛鉤,這種父權的家庭關心的是控制多於愛。這樣會塑造過於順服的女性和有侵略傾向的男性,也易導致家庭暴力。現代社會的各種變化,如教育和養育的理念,家庭角色的分配,都令這種家庭模式不可行。
3)      產生角色定型:重視家庭成員的責任,忽略她們(如婦女)的正當訴求和幸福。
4)      內向和自我中心:核心家庭也只是工業化和個人主義的產品,這單位也易受政經和商業的勢力操縱,難以與種族主義、大男人主義或民族主義抗衡。

這種批評背後反映的未嘗不是一種美好的社會遠象:重視社會公義、經濟平等、男女平等和制度的改革(不耽於過分道德化的語言和空想﹚,在香港,亦有不少人對我們有類似的批評。回應這些批評時,我們誠然需要多點自我反省。雖然很多這類批評並不公允(如建基於誤解和對「家庭價值」的角色定型),但除了提防「極左」的極端自由主義,我們的確也需要提防「極右」的陷阱。麥當勞說得不錯:「家庭必須產生一種肯定所有真正合乎人道的事物的道德遠象,而且同時承認它自己的弱點和誘惑。它需要培養重新評估它的成員的角色的能力…  並需要對所有在家庭裡違反、侵蝕和破壞那些[人道] 價值的影響,發展一種批判意識。」 (p. 80) 然而這些反省不足以否定家庭價值,因為關注家庭價值與其他重要的社關議程本來就是並行不悖( both-and ),更可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走的是平衡的進路。


不需要非此即彼---前人的榜樣
如果說人類歷史就是家庭建設的歷史、人類故事就是爭取公義的故事;相信是雖不中亦不遠矣的圖畫。無論古今、不分中外,家庭建設和公義爭取既同為人類的奮鬥和努力的目標,就毋庸亦不能分割。非此即彼(either-or) ,如道德vs公義、文化vs結構等割裂和對立既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亦不一定是歷史上的做法。例如我們的信仰英雄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 一方面十分重視移民易俗式的道德議題和文化使命,如他十分重視家庭,每天有兩次家庭禱告時間,在安息日也與家人一起;帶出了當時一個很有力的抗衡文化訊息,使家庭和父親的重要性成為一個典範。亦很關心酗酒、殘忍的獵牛遊戲( bull-baiting ) 、娼妓和雛妓、私下决鬥等道德風俗問題;但另一方面又窮畢生之力爭取公義:如死前三天還在爭取並成功禁止英國帝國境內之奴隸買賣、支持刑法和監獄改革、議會改革、成立扶貧組織、同一時間支持69種慈善事業等。

威伯福斯的榜樣提醒我們,今天一些簡單的非此即彼式的二分法既沒必要、也非現實實情,如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今天關心社會的基督徒往往分為兩派,「右傾」的通常信仰保守而且關心道德和家庭價值,而「左傾」的往往信仰開放並且關心公義和貧窮問題。那究竟威伯福斯是左傾還是右傾呢?這種二分法對他是不適用的,他信仰保守但同時富開放精神,他極度關心公義和貧窮問題,但也同時關注道德和家庭價值。因此,我們性文化學會雖然只是一個成立數年的小機構,但仍願意效法前輩的並行不悖做法,我們深信這才是恰當的做法,亦是如此才能展現出整全信仰。

如在家庭問題上,我們相信很多因素會影響家庭(如法律、政治、文化、道德、經濟等),所以要關心家庭原則上不能與其他問題分割,但同樣家庭也會影響社會與文化、甚或經濟。在對家庭問題診斷和開藥方時,不同立場都不應簡化複雜的現代社會對家庭影響,在實際工作上,則應接納不同人的限制和關注重點,不應隨意指控,而應求同存異,盡可能合作。我們提倡的並非傳統父權的家庭,而是平等互愛的家庭,也並不贊成過分的角色定型。我們提倡的也不是內向的家庭,而是重視整體社會利益和公義的家庭,把兩者對立是不對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建立本就需要健全的家庭為基礎。


家庭價值與經濟公義
在家庭價值與經濟公義之關係上,我們相信極端的資本主義、不公平的貿易關係確實會破壞家庭,如恆常過長的工時往往造成家人相處上的疏離和陌生,埋下家庭功能不彰乃至破碎的因子;又例如資本主義過份工具理性和功利算計的意識形態亦容易內化於人之價值體系中,從而蠶蝕本應以「情際關係」為結構的家庭。

然而家庭的破碎亦往往為當事人帶來經濟困難,而低下層往往首當其衝,以美國家庭為例;1989年,大部份非婚生兒童是活在貧窮中的:54%成員包括非婚生兒童的家庭活在貧窮線以下,而離婚家庭及已婚並有子女的家庭,則分別只有27%7%活在貧窮線以下。這其中之原因其實是不難理解的,隨著性解放運動帶來之未婚懷孕上昇,當中不少且在增加中之未婚母親的年齡介乎15-24歲,可以想像在未婚懷孕影响學業下,往往未能自高中或大學畢業,至終影響了謀生能力和經濟狀況。事實上,論到一般就業情況:未婚母親的就業機會(39%)遠較離婚母親(69%)低。她們缺乏專業資格和技能,難以謀生。

另一方面,離婚亦往往帶來家庭經濟的困難,獲子女撫養權的母親於離婚後第一年的生活水平會下降73%;相反,離婚後丈夫的生活水平則有42%的改善,概因家庭開支增加、照顧子女的責任使母親無法全職工作及她們所收取的子女資助無法彌補失去丈夫收入的影響。而單親家庭子女的性情和行為較雙親家庭子女惡劣二至三倍。他們多數有學業問題及/或早年失學、作未婚母親、濫用藥物、自殺或有自殺傾向、有暴力傾向、精神問題和涉及法律訴訟等。(Gushee)

結語
如果我們以個體/家庭經濟之充足與否作為社會公義的其中一個指標,則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家庭友善之社會政策,如對工作時間過長的調節、對養育下一代的支援、對家庭暴力的預防和治療,如此當可促進家庭和經濟公義之健康和發展。另一方面,現今家庭不穩下造成的個人或家庭的經濟貧乏,是真實而有研究支持的,誠如政治哲學家哥斯頓(William Galston)所言:「對小孩子來說,一個穩定和完整的家庭是對抗貧窮之最佳方法。事實上,在十年的經濟增長之後,為何貧窮小孩的比率差不多是貧窮長者的兩倍呢?就是因為家庭的解體。」(p. 147) 「證據顯示,從小孩子的心理發展、教育發展和經濟條件的角度看,完整的雙親家庭一般而言都比其他現有的選擇較佳。因此,一個健全的家庭政策的首要目的,就是促進這些家庭的形成、幫助她們面對經濟和社會壓力,並盡可能阻止她們的崩潰。」(p. 149)他的結論是:「有一種說法認為,不同的家庭結構只不過代表『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這種相對主義說來輕鬆,但我們必須抗拒之。」 (p. 150)


也許,家庭重建和社會公義都並不是容易、可一蹴即至的,但我們也沒有其他更好選擇,正如威伯福斯一樣,一手追求社會公義、一手追求家庭價值----這正是本會未來可努力又必需努力的方向。

參考資料
McDonald, J. Ian H. 1995. Christian Values: Theory & Practice in Christian Ethics Today. Edinburgh: T & T Clark.
Galston, Wiliam A. 1998. “A Liberal-Democratic Case for the Two-Parent Family” In Amitai Etzioni, ed., The Essential Communitarian Reader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1998), ch.15.
Gushee, David P., ed. 1999. Towards a Just & Caring Society.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關啟文,〈家庭與人權〉,《時代論壇》,200610-11月間。
關啟文,〈家庭價值與民主社會〉,《時代論壇》1023期,200748


「公平貿易與家庭」
黃仲賢
在香港,公平貿易運動尚未普及,不少人亦不知道公平貿易如何運作。香港性文化學會遂於2007102日(星期二)晚上舉辦「公平貿易與家庭」研習組,由「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創辦人及總監趙善榮主講,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回應,探討公平貿易可如何改善國內貧窮及家庭問題。
趙善榮指出,國內有不少農民工,即是一些鄉村農民為了賺取更多收入,會選擇離開家庭到城市工作。他們當中有不少身為父母,令到內地有很多兒童獨自在村裏生活,由親友或鄰居照顧代為顧,這些兒童被稱為「留守兒童」。官方估計,全國總計有二千萬個留守兒童,非政府組織更估計有五至七千萬個。
從全球化下經濟思考
        全球化好像給予各國平等貿易的權利,這些貧苦農民理應受惠。然而近年國家間的收入越來越不平等,貧窮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在40年內增長不大,而富有國家卻增長超過三倍,現時富有國家比貧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多出百多倍。
作為公民的應如何回應?
        我們都知道若要改變制度層面運作,是需要集結龐大的民眾力量。現時若發現不公義事件,消費者可以透過簽名運動表達意見,更甚者可發起罷買行動。例如90年代初Nike被發現僱用童工,英美消費者當時發起杯葛行動,逼使Nike91年制訂公司社會責任條款,這些都全因消費者的努力。
甚麼是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是一個建基於對話、透明及彼此尊重的貿易夥伴關係。它能保障被邊緣化的生產者及工人,令他們生計得保障。公平貿易在香港未普遍,但在外國己深入民間。現時在英國,若不是有機及公平貿易的食品,是難於銷售的。主要原因是公平貿易已被廣泛接納,單單標榜「公平貿易」已是一個很好的市場策略。
公平貿易是如何運作?
公平貿易主要由國際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推動,它們經過多年的實踐和交流,已漸漸總結出一套公平貿易的運作守則,讓供應商和零售商共同執行。守則內容包括為生產者提供合理及穏定的收入、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婦女、兒童、少數民族的權利受到保障,生產過程照顧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因素。
以咖啡豆為例,由栽種到三至五年後的收成,每磅咖啡豆的成本價為8角。而每一磅公平貿易咖啡農民會起碼得到1.26美元。如市場價格高於1.26美元,咖啡的價格亦會上升。但即使在2000年時,咖啡豆市價是4角一磅,公平貿易買家則仍然以1.26美元購買,讓農民有4角多的利潤,實實在在地保障了生產者有合理回報,和可持續生計的權利。
        至於在國內的茶農,若實行公平貿易可令他們獲得5000元人民幣一年。這個數值雖是微不足道,卻已比原本收入增加了一倍。公平貿易除了能幫助農民,亦能發展社區。如國內的公平綠茶-大鄣山茶-為例,每賣一公斤綠茶,便會捐一歐羅(約10元人民幣)予當地農民合作社。三四年後累積了一百萬人民幣,協助當地學校改善校舍,讓千名兒童上課。

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的工作
而「香港公平貿易動力」亦有教導內地農民製作手工藝品(如名片套),透過農閒時間製作,既不阻礙他們原有的農耕生活,亦令他們增加收入。最重要的是他們因此不用離鄉別井亦能改善經濟狀況,減低留守兒童問題。
很多香港人雖然認同公平貿易運動,但甚少行動,故「香港公平貿易動力」亦引入公平貿易產品到香港讓港人實踐,亦設立商店及網上銷售點。另外由於港人越來越追求生活品味,故亦可從生活角度去推廣公平貿易,如樂活主義(LOHAS)。使人覺得公平貿易是一項有品味、有貢獻的消費。





[1] 趙善荣當天的講座內容可參上文< 黄仲賢: 公平貿易與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