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3年3月27日

布殊當選 = 神權政治?





關啟文宗教與社會
200411月美國總統大選,布殊雖不算獲得壓倒性勝利(雙方陣營的支持者數目接近),但確實很到了決定性的勝利,獲得大多數選民的選票。不但如此,共和黨繼續掌管參眾兩院,而且優勢擴大。美國民主黨人及其選民感到深深的鬱悶,甚至在網上為美國向全世界人道歉。這是因為其他國家的人民大多不喜歡布殊,在香港,很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都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克里,輕視和討厭布殊,他們對布殊的勝利感到不快和大惑不解:「為何大多數美國人會作出如此錯誤的決定?」他們看到布殊的勝利的主因是美國基督教基要派的支持,就發出警號:這是神權政治,是政教合一:不單違反美國憲法,更與現代政治的精神背道而馳。


現代世俗社會 =/=世俗主義霸權
以上的指控是不成立的,神權政治和政教合一提倡以政府和法律的力量強加某種宗教信念於整體社會,例如要求所有人民或公職人員相信宗教。若美國的基要派提倡廢除民主選舉,或者擔任公職的要信仰考查,又或者修改憲法,重新訂立國教,這才是向神權政治邁進,但他們沒有這樣做。他們也沒有強逼別人接受任何價值觀,只是遵守民主的遊戲規則,用民主的方法反映自己的價值觀,其他人都這樣做,難道就是信徒沒有同等的權利去這樣做嗎?

自由派知識分子所以不能接受、也不能相信布殊真的會獲勝,或許反映了背後一些假設,如世俗化理論(secularization theory)的影響,認為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必然伴隨世俗化:宗教就算不完全消失,也會邊緣化,不會也不應該在公共空間有大的影響力。因此,當宗教的政治影響力在美國總統大選中表露無遺時,他們固有的信念就受到挑戰。然而世俗化理論已飽受批評,也與很多當代的現象不符,基本上已被學者摒棄。這不是說現代社會會大規模回歸神權社會(雖然這在某些回教國家發生了),而是說民主社會雖然是世俗社會(這是說不是神權當道),但卻不等同世俗主義(secularism) 的霸權。宗教仍然會是多元社會力量的一元,宗教的信念仍會對公共空間產生或大或小的響力,這將是長期的局面。你可以不贊成宗教,但卻不應否定宗教信徒有平等參與民主遊戲的權利。

布殊:對真正自由派的考驗
自由主義者批評基要派自信擁有絕對真理,把對手加標籤和妖魔化,思想封閉,不願意聆聽不同的觀點,不寬容等。但今天自由主義者對布殊和基要派的態度是否也如出一轍呢?若他們也自信擁有絕對真理,從來不去聆聽布殊的觀點,就把他們妖魔化,是否可說是一種自由主義基要派(liberal fundamentalist)呢?我並不支持布殊的單邊主義和伊拉克戰爭,我只是困惑,為何一些自由主義者甚麼觀點都可寬容,甚麼人的公民權都維護,和積極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但卻似乎不能寬容「宗教右派」,多方質疑他們的公民權,這是否對宗教的歧視呢?

關啟文,〈布殊當選 =神權政治?〉,《明報》,20041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