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1998年11月1日

人權:神學的反思與教會的承擔

人權:神學的反思與教會的承擔[1]

《世界人權宣言》已發表了五十年(編按: 此文寫於1998年),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看,這實在是很大的成就,如此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能有一些共識,這絕不是容易的事。然而我們也不可對實際的情況抱過於天真的想法,雖然一些非西方國家已逐步接納人權的概念[連中國也表示會簽署國際人權公約],但她們堅持她們不用接受西方的詮釋,而要按著她們的國情、文化和價值觀去詮釋人權[如《曼谷宣言》],但這一來個人的權利能否真正受到保障是一個大問題。此外西方某些後現代思想也對人權的普遍性帶來衝擊。縱然人權的普遍性被廣泛認可,但正如有人這樣說,關於人權真正普遍的只有一樣:人權的違反!一個政府口頭上認可人權的重要性,不代表它會將人權的保障落實於法律和制度內,所以民間團體的持續爭取與監察仍是不可或缺的。面對這種種問題,教會應有甚麼立場?又應作甚麼呢?這些都是極需深思和回應的課題。

我的基本立場是:人權思想與基督教信仰是吻合的[反而與自然主義世界觀不吻合],而教會也應支援人權運動。這立場的論據我已在一些文章中交待[2],但一些重要課題仍需進一步討論。


1998年7月1日

宗教在現代社會必然衰退嗎?--世俗化理論的再思


  整個世界都在改變之中,歷史的巨輪不斷推進,這幾個世紀內,影響深遠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民主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資訊科技革命相繼發生,將每一個國家都席捲在這些大氣候中,縱然步伐的快慢或有不同,但大體來說全球都在經歷「現代化」的過程。這過程極為複雜,也是眾多社會學大師殫精竭智地去分析的對像,他們也關注現代化對文化的影響,他們其中一個共識是現代化與世俗化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世俗化」是指「宗教在社會的重要性的衰退」。這樣看來,宗教在現代世界的前途似乎不許樂觀,因為她遲早難逃衰亡的命運。在六十年代,這思想普遍地被學者接受(當中包括不少神學家!),但踏入八十年代,世俗化理論日益受到質疑,而且踏入九十年代,不少社會學家已提出新的範式去解釋宗教與現代化的關係。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維護世俗化理論的社會學家仍大有人在,當中佼佼者可算是英國學者韋爾信(Bryan Wilson)及布魯斯(Steve Bruce),前者在1996年出版的《世俗化社會中的宗教》(London: Pelican)可說是世俗化理論的經典之作,他多年來招來不少批評,而布魯斯則很有力地為他護航。本文會評介他們與批評者的爭論,這有助我們釐清世俗化理論的多重意義,及了解現代世界的世俗化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