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顯示具有 婚姻與家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婚姻與家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5日

一家三口玩「3P」(三人性愛) ,其樂融融?

關啟文

世事往往比小說令人難以置信,試看以下真人真事:高雄市一名十五歲的少女,被父母強制玩「三P」性愛遊戲達三年之久,該少女十二歲時,有一天晚上被叫進臥室看她父母做愛,她不想看,但被強制留在房間內,稍後遭父親性侵害,從此父母便經常要求她一起參與做愛,當時年紀小不敢反抗,直至去年十二月她忍無可忍,離家出走。(台灣《聯合報》315日報導)

這種事件叫人欷歔,想起那女孩一生要背負的傷痛令人心痛。為甚麼這種事會在現實發生?這悲劇與一般家庭中的性侵犯大為不同,在很多方面是聞所未聞的。通常侵犯女兒的只是父親,母親並不知情。有時母親聽到後不肯相信,又或者她不想家庭破裂,所以阻止女兒把事情張揚。但我還未聽過母親會很樂意看到女兒被父親侵犯。

THE FRAGMENTING HONG KONG FAMILY AND NEW IDEOLOGIES OF THE FAMILY-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BRENDA ALMOND

Kai-man Kwan

I thoroughly enjoy Professor Brenda Almond’s paper on “CONFLICTING IDEOLOGIES OF THE FAMILY: IS THE FAMILY JUST A SOCIAL CONSTRUCT?” The difficulty for me as a respondent is to find a single statement to disagree, and in the end I fail to do so. So in this response, I mainly elaborate some central themes of her paper from my perspective, and place the discussion in our context, the HK society.

The Fragmenting HK Family
Prof. Almo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is fragmenting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Unfortunately, HK is following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societies in this aspect. Moreover, it seems to have “achieved” in several decades what takes the West several centuries to “achieve.”

Some data about the HK family. Fewer & fewer people get marry. In  1990, the number of marriages is 47,168, but the figure drops to 31,287 in 1999, a decrease by about one-third in just a decade. Divorce statistics continue to rise, more than five-fold in last two decades.  The number of divorce cases in 1990 is 5,551 but in 2001 it has reached 13,488. The divorce rate amounts to 42.2%. In this aspect, as in many other aspects, HK has caught up with the most modernized societies!

Naturally, the number of single parent household & the number of births outside wedlock have risen dramatically. The problem of family violence has also worsened - from 1997 to 2001, the number of cases has almost doubled (rising from 1200 to 2370). The reproductive rate in HK is almost one of the lowest among the whole world, less than one child per couple. The government is now closing down primary schools because of this. I have watched a documentary about a couple in HK. They deliberately refuse to bear children because they think raising children would take a lot of money & energy. However, they do not find it difficult to take care of thirteen cats in their home.

向天職說得──三個月大女嬰餓死的悲劇

相片來源: 太陽報,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00512/00405_001.html
關啟文

幾個月前曾看到政府的一個反吸毒廣告,其口號是「向毒品說不,向天職說得」。這口號的前半大家已耳熟能詳,但後半則是新加上去的,我那時已知道這個廣告壽命不會長,因為「天職」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已基本上失落了。從近期的一個悲劇可以看到。

2010529日的《明報》的港聞(〈餓死3月大女  父母囚6年〉) 報道,22歲的黃子聰與較他年長十年的女友張寶珊同居,2009年生下黃雪儀,體重有2.89千克,但三個月後活活餓死,體重有2.68千克,死時胸骨清晰可見,體內脂肪幾近全流失。

我們提倡開明的家庭價值──回應杜振豪的質疑

關啟文 (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86日的《明報》刊登了「維護家庭宣言」,性文化學會是發起組織之一,謝謝杜振豪君在〈維護家庭 維護什麼〉(《明報》87)的批評。我作點回應。

我們提倡開明的家庭價值
杜君質疑我們的家庭價值「狹隘」。讓我們澄清:我們不盲從傳統,接受女性主義對父權家庭的批評,反對婚姻內男女不平等,和支持婦女參與公共領域。若要鞏固家庭,經濟和制度的因素要考慮,如家庭友善的工作制度,然而婚姻文化的更新同樣重要。家庭非常重要,但美好社會也需公義和基本人權保障。保障家庭時不應促進經濟不平等和種族主義。不同家庭之間與家庭之內的平等,同樣重要。

再思公民社會與家庭:回應徐承恩


求同存異
謝謝徐承恩在〈公民社會需要怎樣的家庭〉對我們的批評(08819日的《明報》) ,我們欣喜他在幾點上與我們意見相同,如「家庭仍是構成現代社會的基本單位」、「優良的公共文化與較保守的家庭倫理,並不一定互相排斥。」其實我們也同意「不能為維護家庭不惜一切」和「建設公民社會,需要家庭的力量,卻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家庭之上。」若徐君認為我們否定這兩點,則是誤解。

然而他認為我們「對家庭及公民社會的見解流於簡化。」甚至說「維護家庭人士歇斯底里的態度,則已對公共文化造成損害。」這些批評或許也流於簡化,甚或是誇大失實的指控。

維護家庭=道德主義?──回應明婉儀(Short version)

關啟文

明婉儀在〈中秋節談《家好月圓》〉[下稱「明文」]中提出「《家好月圓》是主流電視文化對八月六日〈維護家庭宣言〉很含蓄的反駁。」,並特別就筆者的《我們提倡開明
的家庭價值──回應杜振豪的質疑》一文[下稱「關文」] <http://www.sexculture.org.hk/declaration/080820_familyvalue.pdf>)提出批評,(見《論壇》914日。)她的主要批評是「維護家庭」的人犯了道德主義的毛病,因而不能理解和幫助有血有肉的家庭。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我認為明文值得教會細心聆聽。

2014年4月1日

為何需要一夫一妻制?

甚麼是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的婚姻指一種社會制度(和伴隨的規範),承認一對男女長期而親密的結合,為他們界定一些基本的義務與權利,以使他們組成能夠運作的家庭。在現代社會中,一夫一妻制只是社會認可和鼓勵的制度,沒有強制性,不結婚不會被懲罰。另類結合的方法事實上沒法律禁止,例如兩男(或一女兩男)大可終生廝守。我們支持一夫一妻制,主要是因為一夫一妻制合乎自然、道德價值和社會的福祉,並且比其他制度有實質優點。一夫一妻制也可說是世界的大潮流,在很多地方都行之有效,而且有甚強的民意基礎,任何改變都會有社會代價,所以證明的責任在革命派一方,他需要證明他提出的新制度明顯比舊的好。

2014年3月31日

結婚證書一張:所為何事?

轉載自基督教週報第 2003 期(2003 1 12 日) ◎ 真情真性 ◎ 關啟文
基督徒在現代社會中要持守對婚姻的信念殊非易事,因為畢竟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實在有點逆流而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味道。其中一個巨大衝擊就是同居的普遍化,以美國為例,最近統計資料顯示,有四百萬對男女同居,是一九七年的數字的八倍。
我手頭沒有香港的數字,但香港在文化方面對一向西方亦步亦趨,情況應相差不遠,我的親友中亦有曾同居的。結婚已不再是唯一選擇,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同居和結婚沒有分別,前者所沒有的只是一紙婚書而已︱若然真的兩情相悅,又豈在乎少了一張紙?這種看法儼然是不言而喻的「常識」,但真的如此嗎?

2014年2月24日

家庭價值與社會公義

關啟文、馮國強
前言
「培育整全心性,共建健康家庭」是香港性文化學會之夢想和奮鬥;一直以來本會嘗試透過不同的講座、文章、研習組甚至營會,與教會同行、和社會並肩,共塑美善暖意之健康家庭;另一方面,在社會公義方面,本會也覺有可努力的地方,因此香港性文化學會於2007102日(星期二)晚上舉辦「公平貿易與家庭」研習組,由「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創辦人及總監趙善榮主講,探討公平貿易可如何改善國內貧窮及家庭問題,而本文則是建基於本會主席關啟文博士當天對趙善榮的回應而寫成[1],嘗試指出本會在社會公義、家庭價值並兩者關係上面的摸索和基本立場,闡述關心家庭價值與社會公義並非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可以並行不悖、努力兼容和勉力並進者,下文是本會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勾劃,拋磚引玉、還望各方友好指正,豐富和建構相關的討論和實踐。

一夫一妻制──教會與家庭價值的辯論

我曾探討過同性婚姻的問題,指出同性婚姻的一個弊端就是對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以後簡稱「一夫一妻制」)的衝擊,然而有一些學者根本就不接受一夫一妻制,那這樣的後果對他們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如前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系教授趙文宗就說:「筆者希望借後現代敘述中有關論述─權力的討論,來解構顛覆一妻一夫=唯一配偶模式神話覆權。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 所言,真理乃某一獨特論述的產品,同理,一妻一夫也只是特定時空文化脈絡的創作。」(217) 而香港大學精神科教授吳敏倫則乾脆提倡多元婚制:「不論夫妻數目多少,只要大家是成年人和全都同意,政府都給他們一個合法登記,承認他們的婚姻。」(69) 除了這些理念上的挑戰,事實上現時的一夫一妻制也四面受敵,受著很多不同的社會趨勢(如離婚)襲擊。我希望在下面指出一夫一妻制的重要性,並且從世界大趨勢看,在家庭制度的政防戰中,教會實在擔任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2014年2月21日

家庭的危機──西方經驗與香港前路


工業化和現代化與家庭制度本來是互相配合,兩者相輔相成的,甚至核心家庭可能有助工業化。然而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我們看到現代化的進程會對婚姻與家庭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這在西方產生了家庭危機,隨著六十年代以後性革命、同性戀社運和多元家庭論的興起,這危機更日益深重。不幸的是,全球化的來臨使家庭危機有席捲全球之勢,香港的家庭也不能倖免。

2013年9月23日

全球化趨勢中的家庭與基督教倫理

全球化趨勢中的家庭與基督教倫理[1]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


論文摘要: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中,傳統家庭的制度飽受衝擊,這種轉變在每個地方都有其特色,但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人的家庭也沒有例外。本文會分析全球化過程對家庭的衝擊,及從基督教家庭倫理和神學的角度,探討在中國處境更新家庭之路。

2013年9月17日

《女人唔易做》的智慧

關啟文
無線劇集《女人唔易做》在514日(2006年)晚播放大結局,最高收視達41(263萬觀眾),收視率達94%,不單叫座,也引起一些話題,普羅大眾就關心兩位女主角──高Ling(吳美珩) 和海翹(鄧萃雯) ──的最終歸宿。

家庭危機與傳統智慧
這劇集有那麼好的反應,因為它反映了香港現存的家庭危機,使市民深有共鳴。其實劇名也可改作《男人唔易做》或《婚姻/家庭唔易維持》,數據顯示:香港的結婚率一直下降:由1990年的47,168宗減少到1999年的31,287宗。過去20年離婚數字上升超過5倍,2001年的離婚個案達13,488(1990年時只有5,551),離婚率達42.2%。未婚懷孕的數目持續上升(2001年母親的抉擇處理1,412宗,家計會2,563)。單親家庭數目亦相應增加, 家庭暴力和倫常慘劇也頻生。

抽象的數字背後其實不少有血有淚的家庭悲劇,《女人唔易做》用輕鬆手法表達這些掙扎。兩位女主角都經歷婚姻失敗,高Ling較傳統,雖然被前夫出賣,但仍然相信愛情和「一生一世」,竟然碰到一個好男人小齊(林峰),奈何天意弄人,再次以離婚收場,這似乎表達了一個我們心底的懷疑:「美滿婚姻」是否根本只是可望不可即的幻象,無論如何有誠意和努力也無濟於事呢?慶幸的是編劇雖然不忌諱家庭問題,但也給觀眾留下盼望,無線拍了兩個結局,一個大團圓收場,高Ling和小齊再次結婚;另一個結局也為這可能性留下空間。兩位女主角其實都較喜歡大團圓結局,這相信也會是很多市民的選擇,這反映傳統的智慧,我們都明白在現代社會中,要獲得婚姻和家庭的幸福並非容易,但我們仍然相信這是值得追求的。

2013年9月9日

健全家庭是保護孩子的最佳辦法──從虐殺女嬰案談起

關啟文 
虐殺女嬰案使人震驚
雖然近年香港的家庭慘案已不是甚麼新聞,但712日 (2006年)《明報》的一個報導還是使人震驚,一對同居男女在兩個罪名上定罪:虐兒和誤殺女嬰,被判人獄十年。母親招氏是離婚婦人,與前夫育有一名9歲女兒,後來遇到女嬰的父親林氏,「即墮入愛河,共賦同居。」038月,「二人誕下女兒林樂恩(即案中死者)」,家庭經濟拮据,林不滿招氏「亂買東西」,又感到女兒的哭聲令他不勝其煩,而招氏也表示「湊仔好辛苦」。

兩被告「聲稱不忍女兒的哭聲,向女兒施以各種虐打,如林將毛巾塞入女兒口中,甚至把女兒放入雪櫃,其間曾大力搖晃及倒吊她。」而招氏目擊親生女兒被虐待,竟然袖手旁觀!「125日,招發現女兒失去知覺,女兒送院因腦部出血及支氣管炎死亡。」女嬰身上有超過70處傷痕!

這種慘劇不禁叫我們發問:「這樣可怕的事情是如何可能發生的呢?

2010年5月24日

誰在拜偶像?──論曹文偉對家庭價值的質疑

2007年起,有一群人積極在建構和提倡所謂宗教右派的論述,並對之猛烈批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基督徒學會的刊物《思》 115 (2010 4)──它的專題就是宗教右派,裡面有三篇批判所謂宗教右派的文章,包括曹文偉的〈基督教與家庭──兼論明光陣營思想與信仰的
誤區〉(以下簡稱〈曹文〉)[1]我在這裡作點回應。


2007年4月8日

家庭價值與民主社會


在現代世界需要維護家庭價值嗎?後者與前者的價值觀(如人權、民主)相容嗎?我相信是的,上次我在這專欄指出:維護家庭是人權,由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到2004年的《多哈宣言》,國際社群一個不變共識是,維護家庭本就是捍衛人權的重要內容。人權的概念我聽了幾十年,但六七年前才知道《世界人權宣言》第16條有這樣的宣告:

「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並應受到社會和國家的保護。」
《多哈宣言》也是去年才聽聞。這些都激發我對人權展開新的思考,希望更多人掌握這些資料,對人權有更全面的了解。

2006年11月1日

家庭與人權──香港社群的重建

施政報告與家庭友善政策
特首曾蔭權今年(2006年)十月發表了2006年的施政報告,其中一個重點是「支援家庭」,他提議設立一個綜合、整體、高層次的家庭事務委員會,加強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服務,推動家庭教育。鼓勵已婚子女與父母同住對家庭暴力條例提出修訂,及資助幼兒教育等等。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也在《明報》(1018日)撰文,重申「家庭和睦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是家庭未能全面發揮其社會細胞的功能。家庭成員可以互相扶持,不少社會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並呼籲「社會各界別、階層和專業加強協作,去支援家庭。」

公眾可能感到家庭價值有點「老土」,沒有太大爭議,較廣泛爭論的是應否用「學券」資助牟利的幼稚園。較積極響應特首的家庭政策的是民建聯,事實上民建聯之前已就家庭友善政策提出多項建議。泛民主派和人權組織沒有表示太大支持,有些還表達疑慮。如人權監察擔心家庭事務委員會會淪為「口水會」,並促請政府應盡快成立人權委員會(《蘋果日報》1031日)。而張超雄則說「去年施政報告的扶貧主題,已給換上了今年有點不知所謂的重視家庭。」他擔心「若只有漂亮口號,最終只會淪為國王新衣。」(《東方日報》1031日)

我們看到對家庭價值的詮釋,存在著分歧,有些人把家庭視作政策焦點,另一些人則認為應把人權和扶貧放在首位。近期亦有不少人提倡立法禁止家長體罰孩子,這牽涉到兒童權利和家長權利的張力,及政府的干預與家庭的自主的矛盾。我相信這些爭論在將來會不斷發生,教會應結合信仰、社會科學和多種角度,對家庭這課題作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