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1年4月27日

與主面對面:愛的完成


經文:「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十二至十三節)

保羅談到「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我們可能奇怪,我們的鏡子的影像不是非常精晰嗎?(真惱人,甚至每一粒暗瘡和每一條皺紋都纖毫畢現!)但我們不可忘記,當年並沒有現代的工藝品,那個時代的青銅鏡就像今天一些銀行的大理石外牆,只能呈現模糊的影像,不是沒有資訊,但也有明顯的遺漏和扭曲。保羅以此比喻我們今世的知識的有限性,這不單指「世俗」的知識,也指我們對神的了解,這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功課:謙卑。

愛的追尋與現代信徒的價值觀


經文:「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一至三節)

保羅這些話對我們太耳熟能詳了,以致喪失了對當年收信人的震撼力。哥林多的信徒有很多恩賜,但正因此產生了結黨和紛爭。有些人高舉靈恩(如說方言),另一些人則較理性,認為先知講道才能造就人,可能亦有些人很重視「屬靈操練」或「社會關懷」,大家爭論不休,每個人都認為教會應跟隨他的路線。若明白這背景,就知道以上的話像一下下耳光摑在不同派別信徒的臉上!

愛:四個「凡事」

經文:「[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六一至七節)

華國鋒的兩個「凡是」代表他對毛澤東的盲目順從,一直被引為笑柄,那保羅這裡提倡的四個「凡事」又會否給人天真幼稚的感覺呢?特別在競爭性強的現代社會,若輕易信任別人的說話或為人,和對別人的攻擊一味忍讓,似乎只是死路一條!世界是殘酷的,若凡事盼望,最終只是失望居多。

真實與虛假的需要/缺乏

經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篇二十三1)
金句:「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73:25-26)

多麼熟悉的訊息!對基督徒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慢著,真的如此嗎?看經文的下半截:「我必不至缺乏」,缺乏(want) 也可譯作需要或渴求,這即是說:假若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我們再沒有需要和渴求。這如何可能?我認識一位同學,他經常埋怨神,因為他很需要女朋友,但神卻不給他。其實難以否認信徒也有很多缺乏:物質上、身體上、心理上、感情上、關係上、事業上等等。「必不至缺乏」──這是否開玩笑?

恆久忍耐與六個「不」

經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五節)

你曾經在神面前祈求更大的愛心嗎?那可要看清楚保羅的描述了。他開宗明義就提到恆久忍耐(long-suffering) ,這是指在痛苦或不快的處境中的持久力。我們要作好心理準備:愛的學習會帶來痛苦,要絕對避免生命的創傷,不肯冒險的人是難以學習到愛的!

死蔭的幽谷與滿溢的褔杯

經文:「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會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褔杯滿溢。(詩篇二十三4-5)
金句:「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以弗所書一7-8)

永不止息的愛

經文:「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八至十一節)

安歇與甦醒


經文:「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詩篇二十三2-3)
金句:「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篇五十一10)

一生一世的恩惠與敬拜


經文:「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篇二十三6)
金句:「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裡求問。」(詩篇二十七4)

上帝是否需要我們?由《孤男寡女》說起

在今年暑期的港產片中,由劉德華和鄭秀文主演的《孤男寡女》可說一枝獨秀,票房超過三千五百萬,在近年可說甚為罕見。事實上,看過此電影的朋友們都齊聲讚好,認為此片真的輕鬆惹笑。因著一學生的推薦我才會去看此片,起初也並沒有抱很大的期望,但看過之後我也同意這是近年難得的清新可愛的喜劇小品,起碼有好幾次我開懷地笑了起來,而其他港產喜劇已很久不能令我有這種感覺。我不打算在這裡寫影評(這絕對不是我的強項),我只想談一下孤男寡女》引發的一些人生及神學思考。

RESPONSE TO DR. JUDO POERWOWIDEGO'S PAPER ON THEOLOGICAL METHODOLOGY

RESPONSE TO DR. JUDO POERWOWIDEGO'S PAPER ON THEOLOGICAL METHODOLOGY
KWAN KAI MAN
[作者按:我在1996年到日本京都參加一個有關處境神學的會議,有一個印尼的神學家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是我對他的回應文:
        “On the Dialogue with Text and Tradition: A Response to Dr. Judo Poerwowidagdo.”    The Colloquium on “Methods of Doing Theology from an Ecumenical Perspective in Asia,” organized by the 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14-19 April 1996, Kansai Seminar House, Kyoto, Japan. (Invited)
        後面還有我對這會議的一些感想。]

如何去經歷神

               

關啟文

很多信徒都常常問一個問題:「如何去經歷神?」大約九年前我在牛津念神學的時候,有一晚我獨自在宿舍「閉門苦修」時,一位在學生團契新認識的弟兄Patrick 來找我,他告訴我最近在一個佈道會決志信主,但有一件事令他困惑,就是信主之後仍好像沒甚麼特別感覺。一些未信的朋友也說他不是不願意信,但就是感受不到神。另一些信徒不是沒有經歷神,他們每年去夏令會時都心裏火熱,感覺到神很實在,然而一旦回到忙碌的生活中,對神的感覺就會慢慢消失。他們亦會問:「如何才可以更深刻和持久地經歷神?」毫無疑問,對信徒來說,感覺和經歷都是重要的,因為信仰是全人的獻身,單靠頭腦上的認信是很難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