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五節)
你曾經在神面前祈求更大的愛心嗎?那可要看清楚保羅的描述了。他開宗明義就提到恆久忍耐(long-suffering) ,這是指在痛苦或不快的處境中的持久力。我們要作好心理準備:愛的學習會帶來痛苦,要絕對避免生命的創傷,不肯冒險的人是難以學習到愛的!
有一些人認為忍耐和恩慈是被動的,是一種軟弱。然而當我們為了追求愛而忍耐,不是不得已而為之,乃是一種主動的生命奮進。不讓天性的不耐煩、還擊別人的衝動控制自己,實在需要無比的心靈力量,所以不是軟弱,乃是剛強。
失去耐性很多時都由心魔引起,就如嫉妒、自誇、張狂、執迷一些羞恥之事、執著自己的利益、怒氣和太計較別人的惡。要學習愛心,首先要學會反身自省、面對內心陰暗,並且承認當關係一團糟時,不一定是「環境的錯」,也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慣性地將錯誤歸咎於外在因素的人,是永遠學不懂愛的。
要克服這些心魔,我們要學效共產黨對待民運的態度:「撲滅它於萌芽階段」。在牛津讀書時與一教授交談,他盛讚另一位中國學生,我點頭稱是,但心裡卻隱約有點不舒服。談話後我猛然醒覺原來是因為心裡不服氣:「我也不錯啊!為何你對面前這位『人才』隻字不提?」但我想到我曾立志為主讀書,不求別人讚譽,於是立刻認罪,求主挪走這些無聊思緒,並教導我專心為主的榮耀奮鬥,心情很快平復下來。
為何我們會嫉妒呢?因為我們的自我肯定不穩妥,總感到別人的欣賞不足,這反映自我中心的心態,最終只會使我們與別人有隔膜。我們實在要多點自我省察,不讓嫉妒感有生根的機會。當然,我們只有靠著聖靈的提醒,才能保持內心的警覺;只有植根於基督的愛,才可完全醫治內心的缺欠感。下一次聽到別人讚賞另一弟兄時,可學習這個功課:立刻為那弟兄的恩賜感謝神,也求神保守他不驕傲,好好地運用恩賜。若真的學曉不嫉妒,那不張狂/自誇也容易多了。這幾種態度都源於內心的不足感:嫉妒是去貶低他人,張狂是抬高自己,最根本的藥方是主耶穌的謙卑。
不作害羞的事,因為你不希望珍愛你的人、教會和上帝蒙羞。合宜的羞恥感使我們與身邊的社群聯擊起來,這是追求自由的現代人所缺乏的,他們作事時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求自己的益處,看起來不大可能,但愛驅使我們作事的動機,由利己轉為利他,這才是關鍵。然而就算是為了別人,我們有時也要維護自己的權利。何時要堅持?何時應放低?實在需要屬靈智慧,愛的學習也需要「用腦」呢。不單不計算人的惡,更不要計算自己的善,好像很多人是欠你的。愛的功課還有很多,這種學習可是一生一世的。
默想:求主擴闊我的心胸(Enlarge
my heart, God) !我明白傷害會不斷產生傷害,我願意這惡性循環因著我的忍耐與寬恕可以停止,但我心中缺乏愛,求主幫助,把愛澆灌在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