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篇二十三1)
金句:「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73:25-26)
多麼熟悉的訊息!對基督徒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慢著,真的如此嗎?看經文的下半截:「我必不至缺乏」,缺乏(want)
也可譯作需要或渴求,這即是說:假若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我們再沒有需要和渴求。這如何可能?我認識一位同學,他經常埋怨神,因為他很需要女朋友,但神卻不給他。其實難以否認信徒也有很多缺乏:物質上、身體上、心理上、感情上、關係上、事業上等等。「必不至缺乏」──這是否開玩笑?
然而我們要區別感到的需要(felt need)與真實的需要(real need) ,前者主要是一種主觀的渴求,有無窮的可塑性;後者則是我們過合乎神心意的生活時所需要的事物。例子:我常感到很需要大吃一頓,但我真正需要的是運動和節食(因為我已相當肥胖)!不少學生感到的需要是顯淺的課程和有娛樂性的講課,但他們真正的需要對自己更嚴格的要求和專心。我們感受到的未必是我們真正的需要,而我們真正的需要我們又未必感受到。
後現代文化中,感覺 (有feel) 就是一切,所以再看不到兩者的區分,更嚴重的是:整過社會的消費主義和傳媒文化在不斷塑造我們的「需要」。在買樓的狂熱中,我們都有「需要」做業主;在美白的潮流下,每一個人都「需要」細膩白晰的肌膚。小時候我是用粗糙的「勞工皂」洗澡,不會擔心皮膚,但今天牛奶沐浴乳已是「必需品」。我的朋友的女兒只有三歲,但她看完一個美白產品的廣告後,便指著電視,向媽媽說:「我要這個!」在她還未懂用語言表達需要之前,那種對美白皮膚的渴求,已深植她的心靈裡。
香港人在消費文化長大,心靈經常充滿不可名狀的渴求,容易感到不滿、沉悶,那時我們的解決方法是找尋進一步的刺激或娛樂。香港人的牧者不是耶和華,而是電視機、電影院、卡拉OK和心愛的商場。
讓我們反省:我們有甚麼需要?甚麼在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且要祈求虛心(心靈貧乏)之福,看到我們如何被世俗文化塑造,容讓虛假的需要牢籠我們的心靈,我們真正的缺乏就是我們不認識自己,不明白我們真正的需要就是祂自己!當我們去除心中雜亂的渴求,走上清心之路,並呼喊:「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們就會體驗上帝生命的豐盛,和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真理與恩典,能滿足我們生命所有真正的需要。
默想:今天我們心裡最逼切和執著的「需要」是甚麼?這種需要是被社會文化塑造,還是真實的需要?當我們感到缺乏時,我們會用甚麼方法解決:娛樂、、購物,還是謙卑在神面前?祂真正是你生命的牧者嗎?你真的相信「祂能滿足我們每一樣真正的需要」嗎?
特別對那些愛你(但愛你愛到煩死你)的人!不要將來後悔!如母親的例子(bring my book)。不要忘記他們也可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