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3年8月21日

千秋功業──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偉大成就

電影奇異恩典中威伯福斯收集大量支持
廢除黑奴貿易的群眾簽名, 在議院中展示出來

  他們奠立了美好的人性和從政典範
克拉朋聯盟自己的美好典範本身就是令人讚嘆的成就。他們顯示驚人的毅力。威伯福斯堅忍不拔,不斷努力了近五十年。他經常被誹謗,曾經有傳言說威伯福斯聚了一個黑人女子為妻,甚至說他經常打老婆。他那時還是單身!威伯福斯學懂對這些攻擊一笑置之。曾經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他:「我預期看到你被西印度殖民者製成醃肉、被非洲商人做成烤肉,被義大利船長吃到的消息,但是不要氣餒,因為——我會幫你寫墓誌銘!」他甚至兩度遭到埋伏,他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堅持。

威伯福斯與明光社?──道德和文化的關懷

關心社會的基督徒往往分為兩派,「右傾」的通常信仰保守而且關心道德和家庭價值,「左傾」的則信仰開放並且關心公義和貧窮問題。究竟威伯福斯是左傾還是右傾呢?以上二分法對他不適用,他信仰保守但同時富開放精神,他同時關心公義問題和道德價值。他的日記說得明白:「全能的上帝把兩個偉大的目標放在我面前:廢除奴隸買賣和移風易俗(指社會道德)。」公義與道德放在一起,並行不悖。

2013年8月20日

整全使命──威伯福斯的社會關懷和宣教使命

威伯福斯不單解放黑奴,他關懷的事情其實多的是:社會改革,扶貧,教育,慈善,道德重整和宣教,他不會墮入傳福音與社會關懷二元對立的陷阱。他致力彰顯的是耶穌基督那整全的福音──對人的身心靈作出全面關懷。

威伯福斯的社會改革
威伯福斯支持民主改革,例如1809年,他支持禁止售賣議席。當時的法律過於血腥,例如會公開吊死犯人,屍體更公開焚燒,克拉朋聯盟一直反對這些做法。威伯福斯還致力幫助打掃煙囪的孩子,和改善工廠情況─在1802年成功爭取到第一個「工廠法案」。他對其他宗教持寬容態度,例如在1813年爭取天主教徒能進入議會。

路遙知馬力──癈除奴隸販賣的漫長鬥爭

民意的轉向
威伯福斯知道在這場鬥爭中,資料和民意都是關鍵。17875月,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 指威伯福斯和他的同道]的中堅分子Thomas Clarkson已計劃了到英國的大小港口,直接登上奴隸船上去搜集證據。其實他這樣做非常勇敢,不少奴隸販子都並非善男信女。

威伯福斯等四出搜尋虐待奴隸的證據,並用各樣手法將這些事實告知群眾。他們集合聲援人士的簽名,和杯葛由奴隸種植的糖。Clarkson走遍英國的大小市鎮,派發傳單,發起請願,舉行公眾集會,和把支持者人組織成委員會。他們的手法其實相當前衛,到處攪群眾大會在當時可說是激進的呢!

2013年8月19日

被遺忘的英雄──解放黑奴的福音派政治家威伯福斯 (詳盡版)


前言:危機時代中的勇者

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於20071025日在香港公影,這是關於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多數基督徒可能聯想到約翰.紐頓(John Newton)的聖詩,兩者的確有關連,因為威伯福斯在童年時已認識紐頓,而當威伯福斯在1785年皈依上主後,曾想過放棄政治,全時間事奉神,因為他覺得屬靈的事比世俗的事更重要。其中一個鼓勵威伯福斯不要放棄的人就是紐頓 (他本是參與販賣黑奴的,1748年決心信主並痛改前非,39歲那年成為牧師)。他讓威伯福斯明白,上帝要他留在政治界事奉祂。紐頓寫道:「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興起你。」在西方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像威伯福斯這麼被人忽略。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他的名字,與解放美國黑奴的林肯總統的家喻戶曉是極大對比,但他的成就不比林肯低,最少他不用流血,就成功地解放了數以十萬計的黑奴。但要充分評估威伯福斯的成就,先要理解他身處的時代背景。

威伯福斯的召命──英國癈奴運動的興起

Wilberforce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next to Pitt.
This memorial statue,
 by 
Samuel Joseph (1791-1850),
was erected in 1840
 in the north choir aisle.
威伯福斯(1759-1833)對廢奴運動的獻身,也和他的福音信仰分不開。他九歲喪父,母親把他送到他的叔叔在溫布頓的家裡,他年少時在那裡已受到褔音派信仰的影響(George Whitefield的宗教復興),也認識了約翰.紐頓。然而這種影響是短暫的,因為當時上流社會都不喜歡福音派,認為他們是宗教狂熱分子,所以威伯福斯的母親馬上把他帶回Hull,接受更為「正常」的教育,不久,威伯福斯也喪失了他的信仰,只是向著一般的世俗道路進發。

被遺忘的英雄──解放黑奴的福音派政治家威伯福斯


 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是關於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多數基督徒可能聯想到約翰.紐頓(John Newton)的聖詩,兩者的確有關連,因為威伯福斯在童年時已認識紐頓,而當威伯福斯在1785年皈依上主後,曾想過放棄政治,全時間事奉神,因為他覺得“屬靈”的事比“世俗”的事更重要。那個時候其中一個鼓勵威伯福斯不要放棄的人就是紐頓 (他本是參與販賣黑奴的,1748年決心信主並痛改前非,39歲那年成為牧師)。他讓威伯福斯明白,上帝要他留在政治界事奉祂。紐頓寫道:“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興起你。”

2013年8月18日

桑德爾的公民共和主義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可參英文詳盡版:  Michael Sandel’s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

在西方,主流的政治哲學可說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了,近年較能有效地挑戰自由主義的論述霸權的,則首推異軍突起的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著名自由主義者羅爾斯(John Rawls)與著名社群主義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爭辯很有代表性:羅爾斯在1971年出版了《正義論》,鞏固自由主義作為主流論述的地位。[1]桑德爾在1982年的《自由主義和正義的限制》對其作出深入批評,[2]羅爾斯自80年代詮釋自由主義的方向有所改變,重新演繹的成果就是1993年的《政治自由主義》。[3]


Michael Sandel’s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可參中文簡介: 桑德爾的公民共和主義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Kai-man KWAN, 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eralism has long been the dominan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West. However, since the eighties, it has been challenged by communitarian critics like Michael Sandel (1982), Charles Taylor (1985, 1990), Alasdair MacIntyre (1981, 1988, 1990), and Michael Walzer (1983). One typical example of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controversy is the prolonged debate between Michael Sandel, a prominent communitarian, and John Rawls, a leading liberal, which has gone on for nearly thirty years. The earlier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attempts to provide a universalist justification of liberalism,[1] and argues for 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 Sandel, in his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1982), argues that Rawls has presupposed a controversial and defective theory of self-identity: a conception of unencumbered self who can choose to attach to any community at will. Sandel argues instead that personal identity is at least partially constituted by his communal ties and the values he is committed to. Later Rawls moves towards a political conception of liberalism which eschews controversial doctrines, tries to be neutral towards different comprehensive theories, and builds the just political order upon the overlapping consensus alone (Rawls 1980, 1985). This culminates in his Political Liberalism (1993).

2013年8月14日

性解放哲學簡評:性權、性隨便和婦女解放

性革命的性解放哲學
性革命有不少實際的議程,如娼妓合法化、多元化婚姻和取消所有性行為的年齡限制,但最終它的目標是整體社會性倫理的革命:把性愛分家,使性非神聖化,及令社會接受所有性愛表達的形式。不要看輕這種意識形態,不少香港的知識分子都為其提供支持,一些概念(如性權即人權、性交好像握手)經過反覆的傳播,會慢慢滲到一般人腦海中,新一代的語言和思想都在很快改變!教會的性倫理傾向保守,清楚性革命的思想挑戰,可促進教會的反省和更新。此外,知己知彼,才可合理地回應。我在下面就幾點簡略談談性解放的意識形態。

為何人會感到苦悶呢?

關啟文

   你有沒有試過苦悶呢?我相信作為一個現代的都市人,苦悶對你而言應不是完全陌生的,但思想下去,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