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3年8月19日

威伯福斯的召命──英國癈奴運動的興起

Wilberforce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next to Pitt.
This memorial statue,
 by 
Samuel Joseph (1791-1850),
was erected in 1840
 in the north choir aisle.
威伯福斯(1759-1833)對廢奴運動的獻身,也和他的福音信仰分不開。他九歲喪父,母親把他送到他的叔叔在溫布頓的家裡,他年少時在那裡已受到褔音派信仰的影響(George Whitefield的宗教復興),也認識了約翰.紐頓。然而這種影響是短暫的,因為當時上流社會都不喜歡福音派,認為他們是宗教狂熱分子,所以威伯福斯的母親馬上把他帶回Hull,接受更為「正常」的教育,不久,威伯福斯也喪失了他的信仰,只是向著一般的世俗道路進發。


177610月,威伯福斯進入劍橋大學的St. John’s College,輕鬆和愉快地渡過三年,沒有甚麼嚴重的墮落,但也沒有苦讀,反而很投入那裡的社交生活。1780夏天,21歲的威伯福斯參選Hull的國會議席,原本勝算不大,但他的個人魅力和雄辯口才使他成功。之後他在不同選區任議員共四十五年之久,包括於1784當選了約克郡(Yorkshire)議員。178312月,他的好友畢特(William Pitt) 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年青的首相,當時只有24歲。

一個偶然的決定卻改變了威伯福斯的一生,1784年他與家人歐遊,邀請了以前劍橋的導師Isaac Milner同行,他不料到Milner竟是認真的福音派信徒,他初期也是認為只要作好人就足夠了,又何必去深究那些陳舊和深奧的神學教義呢?而且那些道理在現代的理性時代不是顯得過時嗎?然而與Milner長時間討論信仰,使他重新認信基督教的真理,他也感受到福音的呼喚和自己的罪污。經過內心兩年的掙扎,威伯福斯在1786的復活節把罪擔放下,守第一次聖餐。他經歷到神的恩典,感受到清晨的大自然好像在合唱一首讚美和感恩的詩歌。

自此威伯福斯的虔誠信仰就成為他一生的指導,他認真悔改歸主前不是甚麼壞人,也對黑奴的苦況略知一二和抱同情的態度,但他或許沒有想過會一生獻身這場鬥爭。信仰給了他新的異象和使命感,最近為他寫傳記的作家Eric Metaxas這樣說:「在1785年,他二十六歲,處於政治事業的高峰,在他身上發生了一些深刻和戲劇性的事情。可以這樣說,上帝打開他的眼睛,給他顯示另一個世界,這樣做幾乎是與他的意願相反的。威伯福斯看到上帝的真實──耶穌談到的天國他看到所有男人女人都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被造,生而平等,所以都是神聖的。他看到所有人都是兄弟,而且都是他們兄弟的守護者。他看到我們一定要愛鄰舍如自己,而且我們想別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一定也要怎樣待他們。」 (Amazing Grace: William Wilberforce and the Heroic Campaign to End Slavery [Oxford: Monarch, 2007], p. xvi)

經過兩年,威伯福斯的使命感更為清晰和強烈,他在17871028日的日記寫道:「全能的上帝把兩個偉大的目標放在我面前:廢除奴隸買賣和移風易俗(指社會道德)」他明白我們「需要一位國家道德的改革家,他要在這地的高位揚聲,正如衛斯理在大眾裡所成就的那樣。」他在一七八八年的日記中寫道:「我的道路,是公眾的道路。我的職責是在這世界裡;而我必須融入人群,否則就是離開上帝指派我的崗位。」


就是這個召命,驅使威伯福斯在178712月,在議會中宣佈他在1788年初就會提出廢除黑奴買賣的議案。這為英國的廢奴運動揭開序幕,威伯福斯開始時非常樂觀,在17881月寫信給朋友時還說對自己的勝利毫無疑問,他可料不到前面的是漫長的鬥爭和幾許灰心和失落的經歷,支持著他的就是他從上帝領受的召命。

詳盡版: 被遺忘的英雄──解放黑奴的福音派政治家威伯福斯 (詳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