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13年12月27日

是誰把同性戀與戀童相提並論?回應周一嶽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近期成了同性戀社運(簡稱「同運」)的代言人,最近又狠批明光社:〈摒除心中偏見 人人得享平等〉,《明報》,2013124日。他說:「我們亦反對明光社成員把同性戀與某些性罪行如戀童或成癮成癖的病態性行為相提並論。」本文只是想澄清究竟有哪些人把同性戀與戀童或病態性行為相提並論。

2013年12月9日

人權的限制與性權的迷思

詳細版

性革命提倡一種極端的人權觀:個人人權神聖不可侵犯,只要雙方同意,又不傷害他人,做甚麼都沒有關係。這又衍生了泛性權觀(以下簡稱性權):社會不單不應立法禁制任何一種性行為,更應主動消除性傾向歧視。性道德是壓制人的權力工具,所有性傾向(同性戀、雙性戀、獸交、孌童、SM、亂倫、變性、易服等)都應全盤接受和受到法律保障。

較傳統立場則認為不應單方面強調人權,要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某程度的共同道德標準是必需的。法例也有維護良好價值的功能,若某些性行為嚴重違反道德,社會是有權立法禁制的──至少不應鼓勵。持守以上立場的人往往被描黑為反人權的野蠻人,但把人權絕對化會產生種種問題,而且性權的論述充滿矛盾,難以令人信服。

人權與性權:政治哲學角度的反思

簡單版(3000字) 在性革命的意識形態中,一種(極端或單向的)自由主義人權觀可說是其基礎:它認為個人的人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我們務要提防的是國家和社會的干預。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只要雙方同意,又不傷害他人,他們做甚麼都沒有關係。我們不單要把道德與法例分家,更加要提防道德成為壓逼人的工具。把這種人權觀套進性的領域,就衍生了性權的概念,這種概念強調性道德、傾向和行為都是私人問題,社會不單不應立法禁制任何一種性行為,更應主動促進平等機會,消除性傾向歧視。徹底持守這種性權觀的人,深信所有性道德是壓制人的權力工具,所以所有性傾向(包括同性戀、雙性戀、獸交、孌童、SM、變性、易服等)都應平等看待、全盤接受,甚或應受到法律保障。

2013年11月21日

大專基督徒與來勢洶洶的性革命


眾所周知,在六十年代西方發生一場性革命,在短短幾十年間性觀念有翻天覆地的改變,西方人的性行為大大開放。亞洲素來對西方文化亦步亦趨,性革命或性解放的大潮已吹襲香港, 2001319日的《時代週刊》(亞洲版) 就是以「亞洲的性革命」為封面主題。面對來勢洶洶的性革命,大專基督徒有沒有關注,又應如何回應呢?

2013年10月28日

同性戀者有甚麼人權?

以上問題異常複雜,一些人認為支持人權理念的就要全盤接受同性戀運動的一籃子「平權」訴求,但我認為人權的不同層面要區分開來討論。


2013年9月23日

全球化趨勢中的家庭與基督教倫理

全球化趨勢中的家庭與基督教倫理[1]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


論文摘要: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中,傳統家庭的制度飽受衝擊,這種轉變在每個地方都有其特色,但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人的家庭也沒有例外。本文會分析全球化過程對家庭的衝擊,及從基督教家庭倫理和神學的角度,探討在中國處境更新家庭之路。

2013年9月17日

《女人唔易做》的智慧

關啟文
無線劇集《女人唔易做》在514日(2006年)晚播放大結局,最高收視達41(263萬觀眾),收視率達94%,不單叫座,也引起一些話題,普羅大眾就關心兩位女主角──高Ling(吳美珩) 和海翹(鄧萃雯) ──的最終歸宿。

家庭危機與傳統智慧
這劇集有那麼好的反應,因為它反映了香港現存的家庭危機,使市民深有共鳴。其實劇名也可改作《男人唔易做》或《婚姻/家庭唔易維持》,數據顯示:香港的結婚率一直下降:由1990年的47,168宗減少到1999年的31,287宗。過去20年離婚數字上升超過5倍,2001年的離婚個案達13,488(1990年時只有5,551),離婚率達42.2%。未婚懷孕的數目持續上升(2001年母親的抉擇處理1,412宗,家計會2,563)。單親家庭數目亦相應增加, 家庭暴力和倫常慘劇也頻生。

抽象的數字背後其實不少有血有淚的家庭悲劇,《女人唔易做》用輕鬆手法表達這些掙扎。兩位女主角都經歷婚姻失敗,高Ling較傳統,雖然被前夫出賣,但仍然相信愛情和「一生一世」,竟然碰到一個好男人小齊(林峰),奈何天意弄人,再次以離婚收場,這似乎表達了一個我們心底的懷疑:「美滿婚姻」是否根本只是可望不可即的幻象,無論如何有誠意和努力也無濟於事呢?慶幸的是編劇雖然不忌諱家庭問題,但也給觀眾留下盼望,無線拍了兩個結局,一個大團圓收場,高Ling和小齊再次結婚;另一個結局也為這可能性留下空間。兩位女主角其實都較喜歡大團圓結局,這相信也會是很多市民的選擇,這反映傳統的智慧,我們都明白在現代社會中,要獲得婚姻和家庭的幸福並非容易,但我們仍然相信這是值得追求的。

2013年9月9日

健全家庭是保護孩子的最佳辦法──從虐殺女嬰案談起

關啟文 
虐殺女嬰案使人震驚
雖然近年香港的家庭慘案已不是甚麼新聞,但712日 (2006年)《明報》的一個報導還是使人震驚,一對同居男女在兩個罪名上定罪:虐兒和誤殺女嬰,被判人獄十年。母親招氏是離婚婦人,與前夫育有一名9歲女兒,後來遇到女嬰的父親林氏,「即墮入愛河,共賦同居。」038月,「二人誕下女兒林樂恩(即案中死者)」,家庭經濟拮据,林不滿招氏「亂買東西」,又感到女兒的哭聲令他不勝其煩,而招氏也表示「湊仔好辛苦」。

兩被告「聲稱不忍女兒的哭聲,向女兒施以各種虐打,如林將毛巾塞入女兒口中,甚至把女兒放入雪櫃,其間曾大力搖晃及倒吊她。」而招氏目擊親生女兒被虐待,竟然袖手旁觀!「125日,招發現女兒失去知覺,女兒送院因腦部出血及支氣管炎死亡。」女嬰身上有超過70處傷痕!

這種慘劇不禁叫我們發問:「這樣可怕的事情是如何可能發生的呢?

2013年8月21日

千秋功業──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偉大成就

電影奇異恩典中威伯福斯收集大量支持
廢除黑奴貿易的群眾簽名, 在議院中展示出來

  他們奠立了美好的人性和從政典範
克拉朋聯盟自己的美好典範本身就是令人讚嘆的成就。他們顯示驚人的毅力。威伯福斯堅忍不拔,不斷努力了近五十年。他經常被誹謗,曾經有傳言說威伯福斯聚了一個黑人女子為妻,甚至說他經常打老婆。他那時還是單身!威伯福斯學懂對這些攻擊一笑置之。曾經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他:「我預期看到你被西印度殖民者製成醃肉、被非洲商人做成烤肉,被義大利船長吃到的消息,但是不要氣餒,因為——我會幫你寫墓誌銘!」他甚至兩度遭到埋伏,他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堅持。

威伯福斯與明光社?──道德和文化的關懷

關心社會的基督徒往往分為兩派,「右傾」的通常信仰保守而且關心道德和家庭價值,「左傾」的則信仰開放並且關心公義和貧窮問題。究竟威伯福斯是左傾還是右傾呢?以上二分法對他不適用,他信仰保守但同時富開放精神,他同時關心公義問題和道德價值。他的日記說得明白:「全能的上帝把兩個偉大的目標放在我面前:廢除奴隸買賣和移風易俗(指社會道德)。」公義與道德放在一起,並行不悖。

2013年8月20日

整全使命──威伯福斯的社會關懷和宣教使命

威伯福斯不單解放黑奴,他關懷的事情其實多的是:社會改革,扶貧,教育,慈善,道德重整和宣教,他不會墮入傳福音與社會關懷二元對立的陷阱。他致力彰顯的是耶穌基督那整全的福音──對人的身心靈作出全面關懷。

威伯福斯的社會改革
威伯福斯支持民主改革,例如1809年,他支持禁止售賣議席。當時的法律過於血腥,例如會公開吊死犯人,屍體更公開焚燒,克拉朋聯盟一直反對這些做法。威伯福斯還致力幫助打掃煙囪的孩子,和改善工廠情況─在1802年成功爭取到第一個「工廠法案」。他對其他宗教持寬容態度,例如在1813年爭取天主教徒能進入議會。

路遙知馬力──癈除奴隸販賣的漫長鬥爭

民意的轉向
威伯福斯知道在這場鬥爭中,資料和民意都是關鍵。17875月,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 指威伯福斯和他的同道]的中堅分子Thomas Clarkson已計劃了到英國的大小港口,直接登上奴隸船上去搜集證據。其實他這樣做非常勇敢,不少奴隸販子都並非善男信女。

威伯福斯等四出搜尋虐待奴隸的證據,並用各樣手法將這些事實告知群眾。他們集合聲援人士的簽名,和杯葛由奴隸種植的糖。Clarkson走遍英國的大小市鎮,派發傳單,發起請願,舉行公眾集會,和把支持者人組織成委員會。他們的手法其實相當前衛,到處攪群眾大會在當時可說是激進的呢!

2013年8月19日

被遺忘的英雄──解放黑奴的福音派政治家威伯福斯 (詳盡版)


前言:危機時代中的勇者

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於20071025日在香港公影,這是關於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多數基督徒可能聯想到約翰.紐頓(John Newton)的聖詩,兩者的確有關連,因為威伯福斯在童年時已認識紐頓,而當威伯福斯在1785年皈依上主後,曾想過放棄政治,全時間事奉神,因為他覺得屬靈的事比世俗的事更重要。其中一個鼓勵威伯福斯不要放棄的人就是紐頓 (他本是參與販賣黑奴的,1748年決心信主並痛改前非,39歲那年成為牧師)。他讓威伯福斯明白,上帝要他留在政治界事奉祂。紐頓寫道:「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興起你。」在西方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像威伯福斯這麼被人忽略。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他的名字,與解放美國黑奴的林肯總統的家喻戶曉是極大對比,但他的成就不比林肯低,最少他不用流血,就成功地解放了數以十萬計的黑奴。但要充分評估威伯福斯的成就,先要理解他身處的時代背景。

威伯福斯的召命──英國癈奴運動的興起

Wilberforce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next to Pitt.
This memorial statue,
 by 
Samuel Joseph (1791-1850),
was erected in 1840
 in the north choir aisle.
威伯福斯(1759-1833)對廢奴運動的獻身,也和他的福音信仰分不開。他九歲喪父,母親把他送到他的叔叔在溫布頓的家裡,他年少時在那裡已受到褔音派信仰的影響(George Whitefield的宗教復興),也認識了約翰.紐頓。然而這種影響是短暫的,因為當時上流社會都不喜歡福音派,認為他們是宗教狂熱分子,所以威伯福斯的母親馬上把他帶回Hull,接受更為「正常」的教育,不久,威伯福斯也喪失了他的信仰,只是向著一般的世俗道路進發。

被遺忘的英雄──解放黑奴的福音派政治家威伯福斯


 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是關於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廢除黑奴的奪鬥故事,多數基督徒可能聯想到約翰.紐頓(John Newton)的聖詩,兩者的確有關連,因為威伯福斯在童年時已認識紐頓,而當威伯福斯在1785年皈依上主後,曾想過放棄政治,全時間事奉神,因為他覺得“屬靈”的事比“世俗”的事更重要。那個時候其中一個鼓勵威伯福斯不要放棄的人就是紐頓 (他本是參與販賣黑奴的,1748年決心信主並痛改前非,39歲那年成為牧師)。他讓威伯福斯明白,上帝要他留在政治界事奉祂。紐頓寫道:“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興起你。”

2013年8月18日

桑德爾的公民共和主義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可參英文詳盡版:  Michael Sandel’s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

在西方,主流的政治哲學可說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了,近年較能有效地挑戰自由主義的論述霸權的,則首推異軍突起的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著名自由主義者羅爾斯(John Rawls)與著名社群主義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爭辯很有代表性:羅爾斯在1971年出版了《正義論》,鞏固自由主義作為主流論述的地位。[1]桑德爾在1982年的《自由主義和正義的限制》對其作出深入批評,[2]羅爾斯自80年代詮釋自由主義的方向有所改變,重新演繹的成果就是1993年的《政治自由主義》。[3]


Michael Sandel’s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可參中文簡介: 桑德爾的公民共和主義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Kai-man KWAN, 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eralism has long been the dominan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West. However, since the eighties, it has been challenged by communitarian critics like Michael Sandel (1982), Charles Taylor (1985, 1990), Alasdair MacIntyre (1981, 1988, 1990), and Michael Walzer (1983). One typical example of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controversy is the prolonged debate between Michael Sandel, a prominent communitarian, and John Rawls, a leading liberal, which has gone on for nearly thirty years. The earlier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attempts to provide a universalist justification of liberalism,[1] and argues for 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 Sandel, in his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1982), argues that Rawls has presupposed a controversial and defective theory of self-identity: a conception of unencumbered self who can choose to attach to any community at will. Sandel argues instead that personal identity is at least partially constituted by his communal ties and the values he is committed to. Later Rawls moves towards a political conception of liberalism which eschews controversial doctrines, tries to be neutral towards different comprehensive theories, and builds the just political order upon the overlapping consensus alone (Rawls 1980, 1985). This culminates in his Political Liberalism (1993).

2013年8月14日

性解放哲學簡評:性權、性隨便和婦女解放

性革命的性解放哲學
性革命有不少實際的議程,如娼妓合法化、多元化婚姻和取消所有性行為的年齡限制,但最終它的目標是整體社會性倫理的革命:把性愛分家,使性非神聖化,及令社會接受所有性愛表達的形式。不要看輕這種意識形態,不少香港的知識分子都為其提供支持,一些概念(如性權即人權、性交好像握手)經過反覆的傳播,會慢慢滲到一般人腦海中,新一代的語言和思想都在很快改變!教會的性倫理傾向保守,清楚性革命的思想挑戰,可促進教會的反省和更新。此外,知己知彼,才可合理地回應。我在下面就幾點簡略談談性解放的意識形態。

為何人會感到苦悶呢?

關啟文

   你有沒有試過苦悶呢?我相信作為一個現代的都市人,苦悶對你而言應不是完全陌生的,但思想下去,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








2013年7月22日

街頭佈道家傳福音被捕 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再響警號

 

 一名美國佈道者到英國倫敦進行街頭佈道。期間,一名女途人聽到傳道人宣講同性戀是罪,深感被這種「恐同言論」(homophobic speech)冒犯,遂向警察投訴。結果傳道人被帶返警署接受調查,七句鐘後才獲釋。事件再令人關注宗教自由和言論日漸備受威脅。
  米亞諾(Tony Miano)來自洛杉磯,是一位退休副警長。201371日,他隨著Sports Fan Outreach InternationalSFOI,一個專在大型體育賽事會場外佈道的團體)去到倫敦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的會場外宣講福音。當時他的講章是帖撒羅尼迦前書第4章。

性傾向歧視條例 + 宗教豁免 = 保證宗教自由?


從西方國家的逆向歧視例子,我們看到性傾向歧視條例往往不合理地剝奪公民的宗教自由的人權,一些支持立法者仍然漠視、矢口否認逆向歧視的存在(如周一嶽在近期《明報》的一系列文章),但隨著近期這類案例的累積,否定者的說法愈來愈難令人信服。
為了釋去眾人的疑慮以換取更多人支持立法,支持一方經常承諾可在歧視法中給予宗教豁免(或家居豁免),更擺出一副大讓步的姿態,顯示自己也尊重宗教自由。[1]但這些保證真的能兌現嗎?相信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2013年7月9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香港同運如何打壓自願尋求輔導的同性戀者


由香港性文化學會訪問及整理
「我個人想強調的是,我去幫助同性戀者,由1984年到現在差不多三十年時間,我會持守我的專業操守及道德良心,譬如過往我幫助了很多同性戀者,有很多現實例子,他們成功離開同性戀,去過一個他們覺得更開心、平安的生活……我會按我的臨牀經驗來繼續幫助他們,而不會受到政治氛圍來影響我的決定……我要講清楚我的立場,這一班人因為他們的性傾向來向我求助,有些可能想改變性傾向、想離開,有些不想離開,我都會按著他們的需要去幫助他們。問題是我幫這班人離開,便給同運人士指責我歧視他們、病態化同性戀……如果我因為這些攻擊及污名而不去幫助這班尋求我幫助的同性戀者,但其他精神科病人來找我而我又幫,那麼我便是差別對待及歧視他們……既然避不了歧視的污名,我選擇我自己不直接參與歧視……我寧願繼續承受歧視的污名……代價就是要付的。」

  訪問到尾聲,一向溫文爾雅的康貴華醫生一口氣總結他的立場,感覺就像有一些冤屈需要抒發出來。到底有甚麼事令康醫生不吐不快呢?事情要追溯到2006年底,同運人士開始公然排斥後同性戀者群體說起。

2013年6月21日

《蘋果日報》憑空杜撰我的說話──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的報道


關啟文

2013618日,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我是小組成員,也有出席當天會議,但在會議前後都沒有香港報章的記者訪問我,我也不以為奇。然而我竟然在619日《蘋果日報》的報道中發現這樣一句話:「諮詢小組成員曹文傑指,各成員於會上坦誠表述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的期望,雖暫未有具體建議,但相信能照顧不同群體需要。性文化學會主席、浸大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關啟文亦是小組成員,稱可反映「後同性戀者」聲音,「其實佢唔係冇代表」。[1]


因為這句話完全是杜撰出來,且嚴重誤導讀者對我立場的了解,所以我要嚴正聲明:
1) 在這件事上,《蘋果日報》從來沒有訪問過我。
2) 我從來沒有說過以上說話,在當天會議沒有,在文章中也沒有。
3) 以上內容也不反映我的意見,我並不認為自己可代表後同性戀者說話。
4就著政府不容納後同代表在諮詢組的做法,我在當天會議中曾表達不滿。我現在強烈要求政府(CMAB)在將來把後同性戀者的代表加進於諮詢小組中。

2013年6月19日

從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看宗教的合理性 (二之二)

關啟文

第一部份: 從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看宗教的合理性 (二之一)
簡單版: 新科學哲學與宗教的合理性

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 (wikipedia)

波普的科學哲學與宗教的合理性


假若波普的觀點大約是正確的話,對宗教的合理性會有甚麼涵義呢?有些人利用他的科學哲學來攻擊宗教,例如弗魯(Flew) 把可證偽性的區別判準變成意義判準,然後指控宗教語言缺乏認知意義,我們已指出這並不符合波普的想法。(無論如何,這種對宗教的挑戰並不成功,因為可證偽性或可證實性等實證主義意義判準本身都欠說服力,也被絕大多數當代哲學家摒棄。參關啟文[1998,第26章] 。) 再者,雖然波普認為形而上系統不應偽裝為科學,但他並不完全否定形而上學,他甚至相信「這等研究計劃雖然有形而上或猜想性物理的特性,並非科學性物理,但一般而言它們對科學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起初時所有[研究計劃] 都是形而上的…它們是一些廣泛的普遍性描述,建基於一些直覺性意念(我們今天看起來大多數這些意念都是錯的) ,它們為我們提供統一性的世界圖畫,是關於那真實世界的。它們有高度揣測性…但它們賦予科學問題、目標和靈感。」(Popper 1982a, p. 165)

從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看宗教的合理性 (二之一)

關啟文
簡單版: 新科學哲學與宗教的合理性
第二部份: 從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看宗教的合理性 (二之二)
摘要

「科學是理性的典範,宗教基本上是非理性的。」這種看法好像不可置疑的常識,然而卻是建基於某些現代的科學哲學:實證主義(positivism) 和素樸歸納主義(naive inductivism) ,這些科學哲學投射的科學形象是客觀、邏輯、準確和不斷進步的,對比起來,宗教自然顯得主觀。然而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普遍質疑以上那些科學觀,本文會透過兩位重要的當代科學哲學家(波普和孔恩)的思想,帶出實證論等的不足,從而論證傳統的科學與宗教的對比的錯謬。我亦會探討波普和孔恩的如何啟迪我們再思宗教的合理性。

2013年6月17日

德布斯基(William Dembski) 的智慧設計論是合理的科學嗎?


前言:智慧設計vs. 自然主義進化論?
不少學者和科學家認為可以從生物的精巧設計推論出造物者(最少是宇宙設計師)的存在,這就是有名的設計論證(Design Argument) ,休謨(David Hume) 對此曾提出尖銳的哲學批評,但設計論證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大受影響,因為設計論證頗符合常識,一般人對理性論證的要求並非邏輯上的必然性,只要是最受經驗支持的最佳解說,我們仍會接受是合理的。就生物的來源問題,無神論哲學家John Mackie也承認,初步看來,設計論是生物的合理解釋,所以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說:只有達爾文的進化論令他可以成為理智上滿意的無神論者。然而進化論的可信性持續受到質疑,美國科學創造論者與進化論者的劇烈爭辯是眾所週知的了。踏入九十年代,智慧設計論(ID) 的興起再起風雲,ID運動的健將有Phillip Johnson, Michael Behe, William Dembski等,他們避免關於地球年齡和進化論的細節的爭論,集中批評進化論背後的自然主義哲學,且提出ID是一合理甚或科學化的選擇。(要注意的是,ID本身不一定排除某種意義的進化論,如Behe)

當代科學的發展與上帝的回歸?

關啟文(當代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之三)


很多人認為每一個新的科學發展都會對宗教作出無情的打擊,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等,然而當代的科學發展卻似乎與這「公式」背道而馳,這甚至受到傳媒注意,如1998727日的《新聞周刊》的封面主題就是「科學找到上帝」。

新物理學與創造主
牛頓力學衍生的機械世界觀好像沒有為神的工作及人的自由留下空間,然而相對論的來臨打破了這種世界觀,而量子力學和當代的混沌理論則使我們開始質疑決定論。另一重大發展是大爆炸理論成為宇宙論家的共識,這表示物質宇宙並非是永恆的,並指向基督教的創造論。克雷格(William Craig) 在當代復甦了宇宙起始論証(kalm cosmological argument),強調凡有起始的事物都有因,所以若宇宙不是永恆的,就可推論出一超越的因的存在──創造主的假設是最合理不過了。

新科學哲學與宗教的合理性

關啟文(當代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之二)

不少人認為科學與宗教勢成水火,兩者是天生的敵人(前者客觀、後者主觀),根本沒有甚麼好對話的了。另一些人認為兩者不可偏廢,但卻將兩者各自放在密不透風的間隔裡,秉承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的分離政策,這樣子科學與宗教雖能共存,但也沒多大對話的空間。以上兩種看法在五十年前的學術界大概是主流吧,然而情況近年有相當急劇的變化。「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作為一種科際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 在這幾十年有迅速的發展。神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不時走在一起,深入地交流,他們都感到這種對話是叫人興奮和有建設性的。他們不再輕易接受「科學是理性的而宗教是非理性的」這種講法,反而認為在對話中,科學和宗教都可從對方學習到一些東西。這種改變很大部份源自科學哲學的當代發展。

2013年6月4日

重拾男性身分的變性人── 華特.希爾(Walt Heyer)的故事

關啟文(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變性人婚姻系列之二.201362]

支持變性人婚姻者一般都認為「變性」這個念頭是天生的,是後天不能改變的。既然他們的思想性別與肉身性別不符,那唯一人道的方法去處理就是為他們進行變性手術(SRS)。現時媒體給人的印象,SRS是一個值得鼓勵和相當圓滿的解決方法,但有誤導成分。例如過來人希爾(Walt Heyer)指出:「很多人在變性手術後很多年會對性別的改變感到後悔,但你從傳媒中永遠不會知道這回事。」(Heyer 2011, p. 1)


有理說不清──變性人婚姻論壇後感

 關啟文(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變性人婚姻系列之一 .2013年4月]
(作者按:2013415-16日,變性人W案件上訴至終審法院2013513日,終審庭宣判W勝訴,說政府不讓變性人結婚是違反《基本法》與《人權法》保障的結婚權利,屬違憲。以下文章紀錄了我在四月份參加的一個公開論壇,是在宣判前寫的。我在最後呼籲香港人對婚姻問題要有全盤思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改變一個如此重要的婚姻制度前,香港人還應三思,並有長遠的視野。不幸的是,我認為終審庭的判決長遠來說對香港婚姻制度的衝擊是深遠和負面的,我會在未來一系列文章探討相關議題。然而我相信這篇「過時」的文章有不少論點在今天仍是適切的。)

2013年5月31日

四個不一樣的變性人故事




曾變為"女性"的Walt Heyer老年變回原本的男性
關啟文  [變性人婚姻系列之三 .
201362]
四個不一樣的變性人故事
香港社會變很愈來愈開放,對變性人愈來愈包容,這本來是好事,但有時傳媒和支持變性運動的人,往往把變性手術的問題淡化,甚至把變性手術看作解決性別混淆的萬應靈丹,真的如此嗎?

華特.希爾(Walt Heyer) 的經歷就並非如此,他曾由男變女,但發覺他心底的痛楚沒有消失,甚至變得酗酒,瀕臨自殺的邊緣。最後他藉著信仰的力量重新站起來,並以無比的勇氣和毅力重新變回男人。他的故事記錄在他這本書中:Walt Heyer, Paper Genders: Pulling the Mask Off the Transgender Phenomenon (Make Waves Publishing, 2011)

自從他公開他的故事,不少有類似經歷的變性人就寫信給他,有些刊登於他的書中:下面把其中四封譯作中文,讓更多人明白變性現象的複雜性。

2013年5月10日

超乎攣與直的對話


思基@後同盟       

 由明哥與何韻詩等創辦的「大愛同盟」月初舉行成立典禮,當天履新的平機會主席周一嶽撐場支持。然而,不是所有「同盟」都獲相同待遇,「後同盟」[1]便要留待周主席上任後才獲安排,至於「後同盟」是甚麼?且聽兩位「後同」現身說法!


2013年5月3日

比利時大主教遇衝擊 ── 同運成功了之後


很多人都知道同運的手段有時頗激進(特別在西方),但無論「保守」人士如何受攻擊、欺凌和辱罵,一些同運的堅定支持者會這樣說:同性戀者在制度上被歧視,特別是不能結婚和領養孩子,所以他們的激烈行為和言語是可以諒解的。簡單來說,因為同性戀者是雞蛋,反對同性戀的人是牆,而雞蛋永遠是對的。這也意味著,假若他們已獲公平對待,那他們就不會針對不認同者有激烈行為。真的嗎?比利時在2003年通過同性「婚姻」(全球第二個國家這樣做),不久也讓同性伴侶收養子女,同運已基本上成功20134月,比利時天主教大主教Archbishop Andre-Joseph Leonard因不贊成同性戀,就遇到婦運分子衝擊,並向他咒罵及撒水。 


2013年4月28日

無限是愛? ── 紐西蘭通過同性婚姻後旋即出現多夫多妻合法化的呼聲


 紐西蘭剛於上週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當地媒體日前報導,有組織要求政府讓多夫多妻制(polyamory)合法化。
  該組織於Facebook設立專頁,爭取多人「婚姻」合法化。他們用的符號很有「意思」,在一個紅色的心形上加一個藍色的無限大(infinity) 符號。對的,他們認為既然愛是無限的,而婚姻的本質就是愛,所以婚姻的形式也應是無限的。這真的是「大愛無彊」!

2013年4月25日

人少勢眾的同志社群


傻子
筆者對同志議題一直不大感興趣,認為兩人床上做的事,何需拿出來給大眾討論?但近日聽聞星巴克CEO兼董事長Howard Schultz在他們的年議會上公開表達他對同性婚姻的支持,意謂如果有人支持傳統婚姻,反對同性戀婚姻,他們便大可別跟星巴克做生意!其實,飲咖啡跟攣直本來無需扯上關係,但Schultz的言論便驚醒了筆者:一個同志得勢的時代已經來臨!

「單性家庭」撫養的孩子


香港性文化學會有限公司

在傳統家庭成長相比由同性伴侶養大的孩子,真的沒有分別嗎?美國一名茶黨領袖沃林,發覺跟男友組織家庭就是跟前妻的不一樣。孩子缺少了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也是對他們的傷害;結果與分居十年的妻子復合,理由是他知道孩子需要父母親雙方的愛護與照顧。
        美國加州自2008年同性伴侶可以進行註冊後,現時已有4萬名由「同性家庭」撫養的小孩。沃林的家庭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有組織堅持這對小孩成長並沒任何問題。在兩年前,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人口研究中心籌備了名為New Family Structure Studies的研究項目,嘗試收集客觀數據以了解孩子的狀況。調查隨機抽樣了15千位參加者、訪問約3千人,分析得出共40項有關社會、情感、及人際關係的指數,這裡先列舉幾項:

「被政治」的親子養育?


香港性文化學會有限公司
美國最高法院於32627日就同性婚姻進行聆訊,引來社會不同反應。政界方面,奧巴馬促使政府司法部向最高法院遞交意見書;希拉莉疑為2016年總統選舉鋪路,表示個人對同性婚姻非常支持。

2013年4月14日

教會應接納同性戀嗎?──敬覆李清詞牧師

關啟文
相片來源: 明報
李清詞牧師是我敬重的長者,她在最近《明報》的一個專訪中論到教會與同性戀的問題,[1]我作為後輩本本不想多言,希望一些德高望重的牧師或神學家去回應,但見到在這一個重要的課題上還沒有其他人回應,所以最後決定拋磚引玉,引發更多討論。首先要指出,李清詞牧師在專訪中表達的很多意見,如堅持悼念六四、反對廿三條、和對教會的一些批評,[2]以及她對李旺陽、劉曉波等的關懷,都是我同意的。

然而專訪作者阿離的開場白卻有不少問題...


2013年4月12日

真正的平等機會──再與周一嶽商榷

關啟文


相片來源: 蘋果日報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力撐同運,認為一定要立性傾向歧視法。我認為性傾向歧視法既是一種特殊保護,又是強制性措施,並建基於一種高度爭議性的價值判斷,若沒有很強的理據和高度的社會共識,實在不應輕言立法(請參kwankaiman.blogspot.hk的文章)。當然有人認為因著人權和反歧視的普世價值,已有足夠理據制訂此法。問題是這些「普世價值」是否真的普遍地應用到所有人?

  世界人權宣言29條說「人人在行使權利」時,要「保證對旁人權利的尊重,並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現在同性戀是高度爭議性課題,有人贊成,但也有不贊同同性戀的市民(「同性戀異見分子」),所以雙方都可能受到歧視,基於平等保護,贊同或不贊同同性戀的市民都應有平等機會──周主席不反對這原則吧?